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回答(1)—(2)题。
注:图例中数字所代表的灾害类型 1—冻融、冰川为主 2—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 3—沙漠化为主 4—黄土湿陷、水土流失为主 5—岩溶、塌陷为主
(1)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生物入侵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注意和重视。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达几百种之多,正给我国造成各种危害。据此回答 题。
17.黄浦江上游大量出现的一种外来飘浮植物是 ( )
A.菱角 B.金鱼藻 C.水绵 D.水葫芦
18.这种外来漂浮植物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其主要危害是 ( )
①影响通航 ②威胁堤坝安全 ③产生有毒物质 ④危及生物多样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垂直方向的等压面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地中,属于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①②③三处中,属于低压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⑤⑥三处中,属于高压区的是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画出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当我国学生放寒假时,气候类型④处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2)澳大利亚的植被类型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即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面以________________植被为主,向内逐步以________________植被为主,核心植被为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所示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动力型高压,乙是热力型高压 B.①是干冷气流,②是暖湿气流
C.在南半球①是西北风,②是西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乙是副热带高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平原城市P及其附近地区在元旦这一天某时的气温水平分布图,此时该城为西北风3—4级。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该城市天气的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
①此时P城区出现扬尘天气,烟雾弥漫 ②P城区未来24小时气压将降低 ③此时P城的西北郊风力强于东南郊 ④此时P城区雨过天晴,气温逐渐回升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如P城区出现一条闭合等温线,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A.城市绿化面积大,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强
B.城区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强
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余热
D.P城市地处河谷,地势较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与冷锋活动有关的天气是( )
①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天气 ②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 ③冬半年贵阳出现的阴雨天气 ④华北平原夏季的暴雨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原因是( )
A.赤道上白昼时间比北回归线上长
B.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
C.赤道上森林覆盖率高
D.赤道上云雨天气比北回归线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3是世界某地区1月等温线图,其中a是25 ℃等温线,b是20 ℃等温线,造成a、b两条等温线温度差异及b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图3
①太阳辐射 ②地势 ③降水 ④洋流 ⑤大气环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下面“某地7月份的平均气温图”,回答(1)~(3)题。
(1)A、B两地的地形可能是
A.同为盆地
B.A为山地、B为盆地
C.同为山地
D.A为盆地、B为山地
(2)等温线在E、F两地向南凸出的原因是
A.E、F两地的地势高于四周
B.E、F两地的地势低于四周
C.E地的地势高、F地的地势低
D.E地的地势高、F地受海洋的影响大
(3)M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酸性土壤的改良
B.盐碱地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
D.沼泽地的保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