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东西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半岛地区将部分产业向鲁中、鲁西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东西发展的双赢共振。结合半岛地区某市与鲁西地区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投资地区 | 招商门槛 | 土地价格 | 平均工资 | 环保门槛 |
半岛某市 | 5000万元 | 100万元左右 | 3000元左右 | 要求高 |
鲁西某市 | 1000万元 | 20万元左右 | 1000元左右 | 要求较低 |
山东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鲁西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东西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半岛地区将部分产业向鲁中、鲁西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东西发展的双赢共振。结合半岛地区某市与鲁西地区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投资地区 | 招商门槛 | 土地价格 | 平均工资 | 环保门槛 |
半岛某市 | 5000万元 | 100万元左右 | 3000元左右 | 要求高 |
鲁西某市 | 1000万元 | 20万元左右 | 1000元左右 | 要求较低 |
半岛地区开始“腾笼换鸟”,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不正确的是
A.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B.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
C.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D.搞好城填和区域规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
B.各个城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C.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D.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市的功能结构趋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
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减弱
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
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A.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B.解决了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发展的不相协调
C.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完全抑制温室效应
D.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完全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开采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完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一定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D.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开采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正确的是
A.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部门,增加就机会B.停止资源开采,淘汰传统产业
C.治理环境污染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D.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保障支柱产业的长期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三个地带比较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 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最有可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