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下面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 )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据此回答24~25题。
24.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5.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
A.南坡为向阳坡 B.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2~23题。
22.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非地带性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23.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面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在T1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A.自然带①—②—③与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
B.自然带⑦为苔原带
C.自然带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西侧沿海有寒流经过有关
D.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
21.在T2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有 (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
B.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湿润
C.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
D.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19.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6~17题。
甲图
乙图
16.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
A.甲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B.乙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17.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
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
A.a B.b C.c D.d
15.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10~12题。
10.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11.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12.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