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 )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 ),它们都是由于( )形成的。
(3)从D C B 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规律,它的形成是以( )为基础的。
(4)从D E 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 )规律,它的形成是以( )为基础的,在( )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5)在图中的各个字母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自然带(字母)是( ),缺失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图3-2-7左图所示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亡之海”。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
(2)画出图3-2-7右图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
(3)为什么秘鲁渔场成为一片“死海”?
(4)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图解,据图回答:
(1).图中乙是
(2).图中的d、f表示 作用,g的过程是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形成循环的。
(4).除上述外,碳循环还可以通过 形式使CO2回到大气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3-2-4表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读图回答19-20题。
19.有关水分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蒸发使水变成水蒸气,是水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的唯一途径
B.高纬度地区或高山、高原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C.降水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和改造
D.如降水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则不参与下一个水循环
20.有关水分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循环只是在水圈中进行的物质循环
B.水循环跨越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C.水循环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
D.水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其他物质运动与循环的传送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黄土土质松散,利于耕作,应该大面积开垦
B.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含沙量增加,在下游淤积,易造成水患
C.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后渤海的面积会逐渐缩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海陆分布与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
B.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
C.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D.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生物种类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 )
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
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近年来,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此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复杂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02年,全球海域又处在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期。据此回答12-14题。
12.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气候变冷使得秘鲁寒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B.“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
C.“厄尔尼诺”现象还将继续光临亚太地区,使该地区产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洋西海岸的非洲东部发生水灾
13.“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 )
①洪水泛滥 ②干旱 ③使秘鲁渔业受损 ④使森林火灾多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 “厄尔尼诺”发生时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变化是( )
A.大气环流变得更加稳定 B.秘鲁寒流的势力加强
C.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升高,使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增
D.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