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395  16403  16409  16413  16419  16421  16425  16431  16433  16439  16445  16449  16451  16455  16461  16463  16469  16473  16475  16479  16481  16485  16487  16489  16490  16491  16493  16494  16495  16497  16499  16503  16505  16509  16511  16515  16521  16523  16529  16533  16535  16539  16545  16551  16553  16559  16563  16565  16571  16575  16581  16589  109140 

科目: 来源: 题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22~23题。

22.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23.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下图为美国农业分布图,读后回答20~21题。

20.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带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偏高、气温低,作物生长期不足    

②地面起伏大,发展机耕农业有困难 

③人口、城市集中,便于供给乳制品

④水资源紧张,发展灌溉农业有难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图中F附近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是

A.乳畜带        B.玉米带          C.棉花带       D.小麦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据此回答17~19题。

17.近年来,珠三角部分产业群向粤北山区转移,这一现象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A.土地成本和劳动力             B.环境和技术  

C.交通和市场                   D.原料和能源

18.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适宜在粤北、粤西山区发展的是

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

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布局

C.推广基塘生产模式

D.大力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19.在粤北、粤东、粤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

A.充分利用三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B.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D.促进工业向乡村地区扩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山西是我国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回答13~16题。

13.下面哪一条铁路线是山西煤炭外运专运干线

A.哈大线     B.陇海线      C.大秦线     D.宝成线

14.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在全国中的地位并不领先,其中原因有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

B.我国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丰富难以发挥出优势

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炭开采开工不足

D.结构单一,生产链简短,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不高

15.

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山西铝土储量丰富                B.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C.山西冶金工业技术水平高          D.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

16.山西建设坑口电站,不能达到的目标是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输出方式

C.增加经济产值                   D.降低省内环境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12.图中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破坏后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相关的是

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11.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湿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8~9题。

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溶蚀作用

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6~7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6.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7.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4~5题。

4.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5.  “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图为我国某省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2~3题。

2.该省区在10年间

A.第一产业比重加大

B.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缩小

D.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

3.该省区最可能是下列四省中的

A.吉林           B.青海           C.广东           D.山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