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752  16760  16766  16770  16776  16778  16782  16788  16790  16796  16802  16806  16808  16812  16818  16820  16826  16830  16832  16836  16838  16842  16844  16846  16847  16848  16850  16851  16852  16854  16856  16860  16862  16866  16868  16872  16878  16880  16886  16890  16892  16896  16902  16908  16910  16916  16920  16922  16928  16932  16938  16946  109140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和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表 2007年甲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地区

≥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比重(%)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中药材播种面积(万公顷)

加工而成的中成药产量(万吨)

甲省

10.92

24.98

3.68

1.37

全国

19.97

46.43

96.07

112.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交通是人流、物流的桥梁,是区域资源、能源、产业联系的纽带。

材料一 “旅客生成密度”是指一个区域旅客发送量与其人口数量的比值,又称为“人均旅次”。下图是我国2000年旅客生成密度类型区分示意图。

材料二 “货物生成密度”是指一个区域货物发送量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单位为吨/万元)。下图是我国2000年货物生成密度类型区分示意图。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中,属于高收入高出行的是________(填代号);低收入高出行的是________(填代号)。图①和②的旅客生成密度有着密切关联,请指出有何关联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Ⅰ,描述旅客生成密度的一般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Ⅱ中,属于高产值低密度的是________(填代号);低产值高密度的是________(填代号)。图①省区货物运输量大,请分析其产业结构与货物运输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图Ⅱ,指出国民经济发展与货物生成密度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凸显。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图”,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围绕着趋势线在一个通道内波动,从中间的趋势线到通道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平均波幅与趋势值之比,表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高低。波幅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

材料二: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

项目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人口(亿人)

14.42

15.47

16.00

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

6056

6838

7360

人均粮食需求量(千克)

420

442

460

材料三: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材料一图中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的两个显著阶段依次是________和1996~2003年,其中后一个阶段稳定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双项选择)。

A.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农业科技投入加大

C.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减少

D.农业结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南是中部地区的一个产粮大省,试评价该省粮食生产的气候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交通运输建设,以下表为依据回答23~25题。

项目

某国某交通设施修建说明

地理位置

居内陆腹地,和外界交流渠道少

环境特征

地质:多断层、地热,且岩石脆弱

地形:山区和高原

气候: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河流:河水湍急,水量较大

生态:各种原始状态的生物群落

资源: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丰富

线路距离

约2080千米

投入成本

约百亿美元

23.从该交通设施的投入成本及交通运输的量、安全性、快捷等综合因素考虑,该地区适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有(  )

A.公路、管道                       B.铁路、航空

C.航空、河运                       D.河运、公路

24.有关修建该交通线路的效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物资的流通,促进该地区和外界的交流 ②可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 ③可以大力开发各种生物资源 ④减少暴雨、暴雪天气的发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该工程的修建,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有(  )

①破坏生物的栖息地 ②破坏当地的地热资源 ③加剧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 ④加剧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表1、表2,完成21~22题。

表1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

年份

种植面积(万hm2)

总产量(万t)

1979

18.0

896.0

1980

360.6

16335.2

1999

1335.0

40513.5

2000

1523.7

42399.7

表2 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

区域

1980年

1999年

大城市郊区

70%

20%

其他农区

30%

80%

21.1979—2000年我国蔬菜(  )

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

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22.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

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

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9~20题。

19.图所示工业部门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

A.原料                             B.基础设施

C.燃料                             D.消费市场

20.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下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

①农业科技先进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18.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条件优越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市场广阔                         D.农业科技先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显示的“十五”时期我国粮食产需之间的变化情况,说明(  )

A.我国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B.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应努力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我国国内粮食消费量存在波动上升趋势

D.我国的粮食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16.今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应主要依靠(  )

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粮食单产

C.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             D.停止城市化进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有色金属冶炼厂。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单位相同),读图完成13~14题。

13.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该企业集团最终选择在乙地建厂,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接近原料产地和市场               B.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好

C.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D.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