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074  17082  17088  17092  17098  17100  17104  17110  17112  17118  17124  17128  17130  17134  17140  17142  17148  17152  17154  17158  17160  17164  17166  17168  17169  17170  17172  17173  17174  17176  17178  17182  17184  17188  17190  17194  17200  17202  17208  17212  17214  17218  17224  17230  17232  17238  17242  17244  17250  17254  17260  17268  109140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2007~2008年世界主要灾害情况统计图,回答22~23题。

22.四种主要灾害造成的灾情(  )

A.2007年总损失中水灾最为严重

B.2008年总损失小于2007年

C.2008年海啸死亡人数接近2007年的总和

D.2008年地震死亡人数是2007年的7倍

23.2008年5月印度洋海啸灾害具有损失小、死亡多的特点,原因是(  )

A.海啸影响地区农业落后,土地未开发

B.海啸影响地区城市稀少,经济发达

C.海啸影响地区港口发达,仓储用地多

D.海啸影响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欠发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据此并结合图回答20~21题。

20.发电成本最低、CO2排放量最多的能源和发电成本最高、CO2排放量最少的能源分别是(  )

A.核能 天然气                      B.天然气 煤炭

C.煤炭 可再生能源                  D.可再生能源 核能

21.下列电能属于绿色电能的是(  )

A.核电、水电

B.生物能汽化发电、火电

C.潮汐能发电、地热能发电

D.风能发电、生物能燃烧发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19.下列对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15~17题。

15.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较低纬地区向较高纬地区减少

B.由沿海向内陆先减少后增多

C.由平原向山区逐渐增多

D.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多

16.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能丰富与否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风能丰富是由于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②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③地风能较丰富是由于地处沿海 ④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距海遥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图中M地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  )

A.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              B.太阳能、风能和沼气

C.地热能、风能和沼气                D.太阳能、地热能和水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14.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冰川,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环境的敏感器”,据此回答11~12题。

11.地球上冰川的总体退缩,使一些河流发源地的土壤环境趋向(  )

A.沼泽化                            B.酸化

C.荒漠化                            D.盐碱化

12.若图中表示地球表面山地雪线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则甲点所在地区所属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苔原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仙女木是分布在北半球温带高山及寒带地区的植物,在北欧的地层中先后发现仙女木的残骸。新仙女木事件是指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该事件之后气候变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回答9~10题。

9.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不一致

B.近2万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的趋势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还曾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下图为“茶马古道”主要线路图,读图回答7~8题。

7.马帮运输是滇、藏、川之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马帮运输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骡马数量多

B.当地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发展马帮运输可增加就业机会和运输收入

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D.骡马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要

8.在建设滇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是(  )

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 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没有建设铁路的必要 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强,运输效率更高 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马帮运输成为滇、藏、川之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因为当地地形复杂、地质灾害多,骡马对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公路对复杂的地形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下图中,各坐标轴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方向表示区位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回答5~6题。

5.若用此图分析地形对聚落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则最可能呈带状分布的是(  )

A.C地                              B.D地

C.H地                              D.G地

6.若用此图分析城市的起源,则与尼罗河谷地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28°N,120.5°E)到B城的铁路,分析回答3~4题。

3.在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一般说来,影响现代铁路线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                          D.经济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