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图8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关系示意图,表1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5分)
(2)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的地下水位曲线图,图8中曲线的一处出现错误,请指出来并说明判断的依据。(3分)
(3)分析乙地某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2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表所示我国不同地区2010年粮食生产效率。读表回答2~3题。
17.表中所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及其原因分别为
A.东南省份精耕细作 B.东北和新疆机械化水平高
C.东南省份科技水平高 D.东北和新疆劳动力廉价
18.自然资源效率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相比,其种植业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水热配合好④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且近三年粮食产量均在1万亿斤以上。但是,为满足粮食需求,今后10年内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回答第8、9题。
15.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生产与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粮食出口量大幅增加
C.人口增长数量大 D.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16.关于保证我国粮食增产的措施及其具体做法对应正确的是
A.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停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B.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
C.建设粮食优势产区——扩大新疆、内蒙古的粮食种植
D.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改善粮食的流通渠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反映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回答25~27题。
12.1961年以来,该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水稻田 B.弃耕地 C.园艺业用地 D.鱼塘
13.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地区 B.长江三角洲 C.成都平原 D.香港郊区
14.从1961年至1991年,该地区弃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其原因可能是
A.农产品市场萎缩 B.水果及花卉生产利润大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截止到2011年6月24日,中国已有41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图2中序号代表的世界遗产依次是布达拉宫历史区、云南石林、九寨沟风景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武夷山、泰山。读图文资料回答3、4题。
10
|
①藏 、青藏高原 ②滇、云贵高原 ③川、成都平原
④秦 、 秦岭 ⑤闽、武夷山脉 ⑥鲁、华北平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1.图2中标出的旅游景点
A.随地球自转,②的线速度比④小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正午太阳高度角③比⑥小 D.从春分到夏至,④比⑤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1998—1999年棉花价格与棉花生产关系图”(图9)。完成29~30题。
图9
8.导致我同1998—1999年棉花播种面积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农业劳动力缺乏
C.市场需求减少 D.国家政策的变化
9.我国1998—1999年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适宜 B.交通条件改善
C.农业科技进步 D.土壤得到改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8为我国甲、乙两地民居景观图。完成27~28题。
甲 图8 乙
6.甲地民居景观分布于我国
A.安徽皖南 B.东北平原 C.云贵地区 D.四川盆地
7.甲、乙两地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当,但地域差异显著。形成两地民居景观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 B.气候、河流和植被
C.地理位置、植被和土壤 D.地形、±壤和河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我国四条河流各月平均流量图,阴影部分为径流量。读图完成16~18题。
3.位于东北山区的河流是( )
A.② B.① C.③ D.④
4.四条河流中纬度最低的河流是( )
A.① B.② C.④ D.③
5.①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A.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5为太行山区的一次特大暴雨雨量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图中
A.降水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300米 B.揭示的降水规律是海拔越高降水越少
C.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D.标注“铁路”处的铁路线是陇海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