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完成1~2题。
1.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对图中路线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内部道路网比较合理
B.城市内部道路不宜改造成为“井”字形
C.城市内部联系十分便利
D.高速公路、铁路应穿越城市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渐流行起来。据研究,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 ℃到22 ℃之间的地区,适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冬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偏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受副极地低气压的控制
B.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
C.东部沿海受到海流影响
D.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
2.下列各组城市中,适合于冬季避寒旅游的是( )
A.珠海、南昌 B.南昌、贵阳
C.贵阳、厦门 D.厦门、珠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08~2009年澳大利亚“中华年”活动再掀高潮,中国多个文化演出团体相继在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巡演。据此并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A、B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
①A地降水与东南信风无关 ②B地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③A地西海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④B地沿岸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示地区的西部海域是我国第25次南极科考航行路线其中的一段(第25次南极科考自2008年10月20日开始,2009年1月底结束),选择经过此海域前往南极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此海域海水盐度低,水温高
B.此海域海面平静,无洋流流经
C.航行距离短
D.顺风顺水航行,能节省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③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④大气散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二:2002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_______ (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3)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4)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5)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2.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
3.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铺了一层粗砂进行试验。与不铺砂的棉田相比,铺砂棉田的( )
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
C.棉花花期不变 D.棉花花期滞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下面“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 甲、乙、丙、丁四地中,肯定位于西半球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1)分析A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
重庆市涪陵区是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而宜昌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场。
(2)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场的条件。
材料二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三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四:如图
(3)读以上材料,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藏地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4)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
(5)马帮运输很长时间以来成为茶马古道所经地区较为单一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原因有那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2.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组合,不正确的是( )
①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圈点荒漠化
②矿山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
③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酸雨污染
④氟氯烃化合物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