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图10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b)。读图,完咸20-21题。
20. 图中信息表明
A.冬春季节水库出库水量多于入库水量
B. 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C. 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D. 7~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21. 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A. 生活用水量大 B. 入库水量少 C. 工业用水量大 D. 农业用水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图9,回答17-19题。
17.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
A.1020、1012.5
B.1017.5、1020
C.1017.5、1015
D.1015、1012.5
18.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A.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 西南风
19.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绥而降水较多
的地方为
A.④ B.③ C. ② D.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8为沿图7(相邻经线或纬线的间隔均为5°)某剖面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5-17题。
15.图8依据的剖面线是图7中的
A.L4 B.L3 C.L2 D.L1
16.图8所示剖面两侧大致上是我国的
A.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B.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
C.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D.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3.图中甲、乙两地气温高低及影响因素的正确叙述是
A.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一月均温大致相等
B.甲地海拔低于乙地,一月均温甲高乙低
C.甲深居内陆,乙距海较近,一月均温甲低于乙
D.甲比乙受冬季风影响小,一月均温高于乙
1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地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等
B.乙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C.丙地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山脉
D.丁地有我国重要的常规能源基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5为我国某盆地自然景观剖面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盆地为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11.图中甲山地北坡降水较多,其原因是
A.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 B.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
C.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 D.受来自北冰洋的西南风影响
12.制约该盆地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光热条件 B.土壤条件 C.地形条件 D.水源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7.图中①区域地形区的名称是
A.太行山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秦岭
8.图中②区域的区域特征是
A.河流谷地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地”
B.地势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100m以下
C.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小麦不能越冬
D.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但冬春季节较干旱
9.当前,①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最迫切的问题是
A.盐碱地的治理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C.酸雨的防治 D.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读“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表示少数民族,②表示汉族
B.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西迁明显
C.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南迁趋势明显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关系
6.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A.江南丘陵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图2,回答3-4题。
3.下列几组省区(市)按①-②-③-④排列的是
A.河北-新疆-青海-广东
B.山东-四川-西藏-江苏
C.浙江-辽宁-湖北-北京
D.安徽-重庆-湖南-河南
4.合理的棉纺织工业布局应位于图中
A.④ B.③ C.② D.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游客的日记中写道:北京时间2时l5分,霞光就撒满了有我国“东方第一镇”之美誉的某边境小镇的市场上,这儿早已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据此判断1-2题。
1.读图1,我国“东方第一镇"位于
A.④图中 B.③图中 C.②图中 D.①图中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与该镇相邻国家——蒙古
B.此时正是感悟④图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美景的最佳季节
C.③图中有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
D.四幅图中与我国相邻的国家中人口以白色人种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