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所示区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是什么? (2′)
(2)图中甲处发展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此处发展工业的制约条件是___________。
(3)图中乙处在开发利用常规能源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什么?试分析原因? (3′)
(4)图中所示区域经常出现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2′)
(5)图中所示区域以西约5~10个经度,以北约2~5个纬度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黄河中下游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山脉是我国多种地理事物分界线,任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
(2)A省 资源丰富,该资源外运的措施有 和 。
(3) 字母A所在的地形区是 ,该地区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 ,该地区的人们在国土整治中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是 。
(4)B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 。
(5)图中①②两项工程比较,①工程的有利条件是 ,②工程的起点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图中A处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 。(填字母)(2′)
A.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2)甲图中C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试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3′)
(3)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停止了在本区的农垦项目,试分析这一措施的生态意义。(2′)
(4)描述乙图中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并分析原因。(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岛地形图,完成22~23题:
22.台湾岛上的河流具有短小流急、水力丰富的特点,与这一
特点无关的是
A.森林覆盖率高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降水丰富 D.岛屿面积狭小
2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降水相对较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24~25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右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
B.B地区农业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
D.与D地相比,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
2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地的气候特征最相似的是
A.A地和F地 B.F地和D地
C.B地和C地 D.D地和E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电力生产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读2000年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发电量所占比例统计表,完成18~19题。
18.表中⑤地区为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南地区.
19.我国核电集中在③④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核能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
C.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D.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表是我国某地区的耕作制度,读表回答16~17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 |||||
方式1 | 冬小麦 | 大豆 | 休耕 | 玉米、高粱 | 休耕 |
方式2 | 休耕 | 玉米、高粱 | 冬小麦 | 大豆 | 休耕 |
16.该地区位于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黄淮海地区 C.西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17.造成该地区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供应不足性 B.水土流失严重 C.低温、台风侵袭 D.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是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分布。完成14~15题。
14.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A.石油开采 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 D.港口建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