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回答1~2题。
1.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
①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②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③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④亚热带常绿阔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树带的分界线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下列农作物,我国南方、北方都有较大面积分布的是
A.棉花 B.甘蔗 C.甜菜 D.柑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图16和图17,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读图16,甲是 (农业地域类型),其突出的社会经济条件有 、 。
(2)读图17,该农场的经营模式对应图16中的 (甲、乙、丙),这种模式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 效益。该农场的年收入是变化的,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3)欧洲西部是世界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区,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对应图16中的 ,其形成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15为“我国某城市某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及其内部布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A地区按城市功能分区属于中心商务区,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
(2)B住宅区是高档住宅区,请分析该住宅区的区位优势。
(3)分析该城市工业区分布特点,并请说明这样布局的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的相关图(图14),回答下列问题。(8分)
(1)从甲图看,该地区2006年的城市化水平是 ,图中四组数据中不能体现该地区城市化进程特点的是 。
(2)乙图中能反映城市中心商务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曲线是__ 。
(3)城市发展过快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
对自然环境:
对社会经济:
(4)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下列因素中与此现象
无关的是( )
|
C.城市就业机会增多 D.城郊之间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表和“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8分)。
表: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自然增长率(℅) | 总增长率(℅) | |
北京市 | -0.015 | 5.292 |
河南省 | 0.564 | 0.562 |
(1)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 ,这是由于 引起的。
(2)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为 。
(3)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因素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12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示意图,该城镇周围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果林业。读图完成20~21题。
29.有关图中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
正确的是
A.a种植青稞
B.b种植花卉
C.c饲养水牛
D.d发展果林
30.图中a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社会
经济条件是
A.商品谷物农业 地广人稀
B.大牧场放牧业 雨热同期
C.乳畜业 市场广阔
D.水稻种植业 劳动力丰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1950~2010年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图11),回答27~28题。
27.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时间是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1世纪初
28.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有必然联系的是
A.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B.绿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加剧
C.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D.造成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图10),回答25~26题。
25.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
2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③是低级住宅区 B.⑤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C.④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D.②处宜布局化学工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发布普查数据(如图9)。据此完成23~24题。
2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B.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较轻
C.摸清各行业人口分布,为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D.本次普查因流动人口数量多,普查难度大
24.通过人口普查可以获得的相关信息有
①人口数量 ②人口构成 ③人口合理容量 ④城市化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