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所示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据图回答8-10题。
8. 图中a、b分别代表
A.岩浆、岩浆岩
B.岩浆岩、沉积岩
C.沉积岩、变质岩
D.变质岩、岩浆
9.图中数字①所代表的箭头不可能为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岩浆活动
10.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大类岩石与岩浆可以相互直接转化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以相互直接转化
C.变质作用通常在接近地表的岩石中发生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4-6题。
4.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测到图Ⅱ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叙述与图Ⅱ相符的是
A.图中所标注的经度为西经度 B.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C.图示极点为南极点 D.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
6.从a到b的箭头方向是
A.向东 B.向西 C.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D.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是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车考察的星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即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诸多数量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江苏在不断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每个角落。
材料二:江苏与全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图(图21)。
材料三:我国部分地区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表3)。
年份 | 2005年 | 2006年 | 2007 |
江苏 | 0.92 | 0.89 | 0.85 |
上海 | 0.88 | 0.87 | 0.83 |
浙江 | 0. | 0.86 | 0.83 |
山东 | 1.28 | 1.23 | 1.18 |
安徽 | 1.21 | 1.17 | 1.13 |
福建 | 0.94 | 0.91 | 0.88 |
江西 | 1.06 | 1.02 | 0.98 |
广东 | 0.79 | 0.77 | 0.75 |
北京 | 0.8 | 0.76 | 0.71 |
|
![]() |
![]() | |||||
![]() | |||||
![]() | |||||
![]() | |||||
|
|
(1)当电力消
费弹性系数大于1时,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 。
(2)下列有关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双选)
A.重工业比重的提高,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定上升
B.江苏与全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单位GDP能耗降低
D.电力消费与经济的增长一般是同向的,但不一定同步变化
(3)请根据表3中相关数据在图22中作出2005~2007年江苏省单位GDP能耗柱状图。这一时期江苏省单位GDP能耗变化特点是 ▲ 。原因是
▲ 。
(4)江苏省与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省市相比,单位GDP能耗较 ▲ 。促进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确保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请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提出你的合理化的建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丹麦哥本哈根地理位置简图(图19)。
材料二:2007年全球CO2排放总量排行前10位的国家及其人口总数(表2)。
图19 表2
材料三: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20)。
(1)据材料二分析,CO2主要是由 ▲ (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排放的,美国人均CO2排放量约为中国的 ▲ 倍。
(2)据材料三分析,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变化特点是 ▲ ,1998年平均气温比1956年平均气温约上升了 ▲ ℃。
(3)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原则和 ▲ 原则。
(4)我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简述我国在控制CO2排放量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
(5)丹麦拥有众多风力电站,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风能丰富的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区域图(图18),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 ▲ 、 ▲ 。
(2)该地区的种植业以 ▲ (农业地域类型)为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④地的大片荒地予以保护,试分析其原因。
(3)此地大米品质优良,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原因。
▲ 。
(4)根据相关知识,简述该区域平原地区加强农业基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16、17分别为我国某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和6~8月降水量分布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 | ||||||
|
|
(1)A、B、D三点的气温由高到低排序是 ▲ ,导致三地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
(2)该地区夏季降水量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降水高值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3)由图示信息推断,C地附近的地形特征为 ▲ ,C所在地区是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 ▲ 。
人为原因: ▲ 。
(4)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