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10分)
该图为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人口约2万,面积为500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域最高海拔为1428米。
(1)试比较甲乙两河岸水文特征的不同
点及原因。(6分)
(2)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若乙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描述该区域降水量的分布特征。(1分)
(2)该区域的青海省素有“中华水塔”
之称,试说明其自然地理条件。(2分)
(3)简析该区域东南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3分)
(4)图中A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多,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试从大气热力作用角度分析该地区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通过对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本次人口普查结果,作出如下我国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读图,回答24~25题。
24.依据以上材料,预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时间
A.2000 B.2015
C.2030 D.2050
25.当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反映出的特点是
A.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大
B.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大
C.年轻劳动力人口比重大
D.老年、中年、年轻劳动力人口比重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A图)、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B图),回答22~23题。
22.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总数量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3.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左图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A. ①—甲 B.②—乙 C.③—丁 D.④—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20~21题。
20.该山峰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21.该山北坡自然带比南坡多的原因是北坡
A.热量高于南坡 B.海拔低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降水多于南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340米 B.850米 C.450米 D.950米
19.图示景观图片中,能代表甲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甲为大陆西岸的某河段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EF处的河床横断面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EF处,离河岸越远的地方岩石年龄越老
B.地势北高南低
C.④处河岸比②③两处堆积更严重
D.①处比②④处建港条件优越
17.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
B.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C.全年流量变化小
D.EF附件河段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回答第14~15题。
14.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40ºN,116ºE)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昼短夜长
15.影响图中A地降水较多的主要因素有
①大气环流 ②洋流 ③海岸轮廓 ④地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右图,回答12~13题。
12.若①、②两条曲线分别为A、B两水文站在同一年内所测到的流量变化曲线,则该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A.由西向东流
B.由东向西流
C.由东北向西南流
D.由东南向西北流
13.若该湖泊为洞庭湖,且①、②曲线分别为B水文站在1958年和2009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则据此判定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大陆沿20ºE地形剖面图,回答第10~11题。
10.根据图中所示大气环流状况判断,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秘鲁沿岸海水异常升温,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B.图中C地草类葱绿,动物大规模向南迁移
C.开普敦天气晴朗,好望角附近海域风平浪静
D.恒河河水量大增,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11.若黄赤夹角为0º,图中D地的气候将
A.降水增多 B.降水减少 C.气温降低 D.气温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