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23~25题。
23.对于图中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
B.农田的多少是影响聚落分布的根本原因
C.水量的大小是影响聚落分布的根本原因
D.地形是聚落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24.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农田面积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附近河流的水量丰富
B.乙区域农田距荒漠较近,因此受荒漠的影响最大
C.丙区域农田位于两条河流之间,水量丰富,因此可以大量种植水稻
D.丁区域靠近河流但没有农田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山地较近
25.该区域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草场退化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次生盐碱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东南地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脊线分布 B.沿等高线分布
C.分布在河流的凸岸 D.分布在河流的南岸
22.影响图中公路走向的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聚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为“我国某地公路线路示意图”,该地北部高、南部低。读图回答19~20题。
19.M处公路穿越的地形是( )
A.河谷 B.盆地
C.陡坡 D.平地
20.该地公路常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 B.寒潮
C.泥石流 D.干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西藏怒江流域1971~2007年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图(细线为历年值,点线为多年平均值,粗线为变化趋势值)”,读图,回答17~18题。
17.由图可知西藏怒江流域( )
A.1971~2007年年降水量逐年增加
B.1971~2007年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C.1971~2007年年降水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D.1971~2007年年平均气温均大于多年平均值
18.西藏怒江流域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趋势会导致该流域内( )
A.永久冻土层厚度变薄 B.雪线高度下降
C.生物量减小 D.蒸发量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①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旱涝灾害增多
③某些物种灭绝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遗迹、文献资料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推测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据图完成14~15题。
14.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图a)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据此可推测( )
A.地壳运动形式的变化
B.该河段上游地区的降水的年变化状况
C.该河年内径流的变化特点
D.该处农耕活动中的灌溉用水量
15.图b为我国塔里木盆地内一棵古胡杨木的年轮横剖面(部分)图,图中较宽的年轮说明当年( )
A.高温少雨 B.低温多雨
C.高温多雨 D.低温少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表为“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五位国家资料”,据表分析,完成12~13题。
中国 | 美国 | 俄罗斯 | 印度 | 日本 | |
二氧化碳排 放量(亿吨) | 60 | 59 | 17 | 12.9 | 12.47 |
工业总产值 (亿美元) | 33700 | 139800 | 11400 | 6300 | 52900 |
地均排放 (吨/平方千米) | 625 | 634 | 99 | 394 | 3260 |
人均排放 (吨/人) | 4.55 | 19.34 | 11.97 | 1.15 | 9.59 |
注:地均排放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土面积之比
12.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远大于日本,但工业总产值远小于日本,原因是( )
①日本能源利用率高
②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
③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较高
④中国的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13.上述五国中( )
A.中国的人口密度最大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小
C.印度的人口密度和日本相当
D.日本的人口密度约是俄罗斯的20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1世纪初,我国连接成都,经贵阳、南宁至北海、防城港的西南公路出海通道全线贯通。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有桥梁1089座、隧道14座、通道和涵洞8108个等,这主要是因为( )
A.交通线向空中和地下发展,以节约土地资源
B.复杂的工程建设可以显示我国修建公路的高超技术
C.途经云贵高原地区,地表崎岖不平
D.力争经过各个少数民族的居住点,方便居民上下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