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严寒,气温约在零下40度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2---3题:
2.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 漠河 B 喜马拉雅山 C 北极地区 D 南极地区
3.王教授家乡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是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高山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1为“世界海陆轮廓图”,读图完成
|
|
①处有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湖,属构造湖 ②处海洋深邃,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③处沼泽广布,与地处高纬、地势低平有关 ④处森林密布,资源丰富,经济较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图1为我国玉米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图2为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国猪粮比价(猪粮比价=生猪出场价格/玉米批发价格)变化示意图。据经验,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5.5比1,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两者比值过大(高于9∶1)或过小(低于5∶1)都不正常。
(1)描述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简析①、②两个区域在玉米生长期的不利气候条件。(10分)
(2)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政府可采取发放临时补贴的方式来调节猪肉产销情况,请分别说明补贴对象的差异和主要作用。(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第28题图
(1)根据图中信息,年均温18℃线通过图中P、Q两处中的哪一处,说明判断理由。(4分)
(2)分析图中热带风暴过境时甲地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原因。(4分)
(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发现,B地植被生长比A地更茂盛,据图分析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我国某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有一处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实际分布不相符,指出该处错误,并说明原因。(4分)
(2)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图示地区热量有所增加,试分析这一现象对该地区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影响。(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弱水流域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该地区部分河流下游出现断流现象的
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4分)
(2)指出限制图示山脉南北两侧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的差异。(4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50°N某牧区的土地利用图。该区域最高海拔1480米,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米。回答24、25题。
第24—25题图
24.近年来,由于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①土地沙漠化扩大 ②水环境恶化 ③洪涝灾害频发 ④水土流失增加 ⑤地面大幅沉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25.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 B.地势较低,降水稀少
C.山地背风坡,焚风效应 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类工业分布略图”,回答第22、23题。
22.该工业可能是
A.煤炭工业 B.电力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 D.高技术产业
23.该工业对东部城市的主要意义是
①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②提供居民食品
③供给工业原料 ④提供能源保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入疆采棉工来源地比重及相关资料和2008—2010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及入疆采棉工数量变化示意图,回答第20、21题。
第20—21题图
20.四省中甘肃入疆采棉工数量最少的原因是
A.距离较远 B.人口较少 C.棉花采摘技术差 D.经济发达
21.右图中采棉工数量的变化会
A.导致棉花播种面积大幅减少 B.造成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C.促使采棉工采摘时间提前 D.促进机械化采摘技术推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四种农作物的分布图,回答第18、19题。
18.这四种农作物分别是
A.①甘蔗、②小麦、③油菜、④花生
B.①甜菜、②油菜、③水稻、④棉花
C.①甘蔗、②水稻、③棉花、④油菜
D.①甜菜、②小麦、③水稻、④花生
19.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图中甲处景观特点的是
A.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