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随着商品房价格上升,城市中住宅区的付租能力也在提高,右图中住宅区的付租能力由实线变为虚线,若只考虑这一种因素,住宅区的界线A、B将( )
A.A、B点都向C方向移
B.A点向O方向移、B点向C方向移
C.A、B点都向O方向移
D.A点不动,仅B点向C方向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5为某城市1987-2013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 该城市发展较快的方向是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13.该市要建高级住宅区最适宜布局在
A. N处
B. M处
C. O处
D. P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简略示意图,回答10一11题。
10 引起 Y 时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 B.全球气候冷暖周期性波动
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D.经济增长与衰退周期性波动
11 X时期社会刚处在
A.由畜牧业向定居农业转变 B.由农业向传统工业转变
C.由农业向手工业转变 D.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下表内容判断,有关甲、乙两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就一个国家总人口死亡率而言,甲国小于乙国
B.乙国这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大多数属于传统型
C.分年龄组计算死亡率,甲国皆小于乙国
D.甲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口负担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及其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下图为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三个国家人口负担系数小于50%的持续时间大约都为
A.20年左右 B.40年左右
C.60年左右 D.80年左右
8.人口负担系数小于50%时被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或“人口红利期”,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生育率迅速上升,减轻老龄化现象
C.住房条件差,社会不安定,环境污染严重
D.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右图所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根据材料,回答5~6题。
5.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组合正确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1年3月以来,俄罗斯拟恢复征收无子女税,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读俄罗斯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图,回答3~4题。
3 俄罗斯拟恢复征收无子女税是为解决
A. 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B. 就业率低问题
C. 人口负增长问题
D. 移民迁入过多问题
4.影响该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 降水 C.地形 D.河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 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策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
2.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
D.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材料: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图8),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9),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1)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