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读田纳西河流域电站分布示意图,完成21~23题。
21.下面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整个干流的落差均较大
B.上游地势起伏较大,中下游地势起伏和缓
C.对丰富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
D.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
22.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之初,田纳西河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 ( )
A.航运 B.防洪 C.旅游 D.灌溉
23.利用图中资源,田纳西河流域可以大力发展________工业 ( )
A.冶金 B.普通服装加工
C.航天 D.生物制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17—19题
表一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荒漠化土地总量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未利用土地 |
111.32 | 2.35 | 4.31 | 50.54 | 54.12 |
表二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水蚀 | 风蚀 | 冻融 | 盐碱化 |
12.53 | 83.93 | 5.24 | 9.398 |
17.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18.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止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
19.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比人为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15—16题。
15.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16.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读图完成13~14题。
13.甲湖面积比20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泊土地沙漠化
C.人口密度减少,城市数量减少
D.对河流调节能力减弱
14.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环境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据此回答9~10题。
9.20世纪80年代,世界产业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 ( )
A.技术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能源密集型
10.这些产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是因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拥有( )
A.资本和技术优势 B.劳动力优势
C.交通、服务优势 D.能源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线路示意图,四大工程中分别属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电能跨区域调配的是 ( )
A.a、b、c B.a、c、b C.c、a、b D.b、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