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20~21题。
20.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
A.重工业比重下降,纺织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21.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增加能源的消耗
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据此回答18~19题。
18.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与地形区搭配正确的是( )
A.水稻——辽西丘陵 B.甜菜——辽河平原
C.冬小麦——三江平原 D.大豆——松嫩平原
19.东北传统工业发展区位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非常短缺 B.缺乏水源
C.交通便利 D.劳动力素质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些回答16—17题。
16.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
A .铁矿石 B .水陆交通 C .水资源 D .煤炭资源
17.山西比鲁尔区欠缺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
A.广阔的市场 B.政府的支持 C.劳动力素质 D.便捷的交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此分析回答14—15题。
14.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5.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开垦荒地,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12~13题。
我国水能蕴藏量约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开发率约为34%,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电力工业主要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形式,其中火电是主体。
田纳西河流域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457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为414万千瓦,水力资源利用率约为90%。
12.我国河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是( )
A.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B.我国水能资源不丰富
C.由于我国用电量大,所以水力资源尽管开发率很高,但仍比火电少
D.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数量少
1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
C.旅游业开发 D.疏通河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上海原是一个小渔村,自清朝开埠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港口。据此回答9-11题:
9.上海市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
A.位置优越 B.地形平坦 C.气候温和 D.劳动力充足
10.下列不属于上海的区位优势的是( )
A.广阔的经济腹地 B.高素质的劳动力
C.地理位置优越 D.矿产资源丰富
1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A.地形起伏大 B.降水自西向东减少
C.河流短小但水资源丰富 D.气候干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7~8题。
7.“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8.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耕地、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你认为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应是( )
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合理的方式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
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量增加牲畜的数量
C.陡坡开垦为耕地,减少我国的粮食压力
D.在宜林山坡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