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24.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图。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21-22题.
2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D.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2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9~20题。
19.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0.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6~18题。
16.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17.由于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18.下图中与15时水库东西方向的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示意图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图8),回答14~15题。
14.图中A处的地形为(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料谷
15.若图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9
中的(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回答12~13题。
12.该地的几次主要地质作用,按发生时代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褶皱、断层P2、断层P1 B.断层P1、断层P2、褶皱
C.断层P2、断层P1、褶皱 D.褶皱、断层P1、断层P2
13. C岩层在断层P2右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A.被A、B岩层覆盖 B.没有该岩层的沉积
C.抬升以后遭外力侵蚀 D.下陷侵入D、E岩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9~10题。
9.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地表径流减少 D 下渗减少
10.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Ⅰ、Ⅱ、Ⅲ B Ⅲ、Ⅱ、Ⅰ
C Ⅱ、Ⅰ、Ⅲ D Ⅰ、Ⅲ、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回答7~8题。
7. 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8. 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 棉花纺织 B. 甘蔗制糖
C. 葡萄酿酒 D. 大豆加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山地植被类型在不同海拔上的面积比例分布图,回答5~6题。
5.据图可知
A.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段(400~1460m)
B.针叶林在各高程带中的面积比重变化最小
C.落叶阔叶林是该山地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
D.该山地海拔低,植被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6.该山地最可能是
A.大兴安岭B.天山C.武夷山 D.太行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