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3993  24001  24007  24011  24017  24019  24023  24029  24031  24037  24043  24047  24049  24053  24059  24061  24067  24071  24073  24077  24079  24083  24085  24087  24088  24089  24091  24092  24093  24095  24097  24101  24103  24107  24109  24113  24119  24121  24127  24131  24133  24137  24143  24149  24151  24157  24161  24163  24169  24173  24179  24187  109140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9中甲乙两图为我国两地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图,读图完成37-38题。

37、关于甲乙两图,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比较大的是乙图

B.甲乙两地河流都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大体一致

C.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

D.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短,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

38、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

A.长江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水质下降

B.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沿线地区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C.促进北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D.沿线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有

A.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B.加大对水、土地、森林、海洋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C.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  

D.扩大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工业的发展规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8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图中①、③表示环境资源,②、④分别表示生活、生产废弃物,⑤表示物质产品、资金等,⑥表示劳力、科技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B.甲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

C.丙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D.乙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

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地关系不协调出现在区域发展阶段中的

A.初期阶段      B.再生阶段        C.成长阶段      D.转型阶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主要包括新疆,宁夏,甘肃东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

B.自东向西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

C.东部地形以高原为主,西部主要是盆地和山地

D.该地区以天山为界,分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日本和英国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气候温和多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B.日本人少地多,农业侧重于精耕细作

C.两国均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D.日本为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开放性           C.阶段性           D.综合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是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读图7完成28-29题。

28、F区是商品粮基地,其形成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生长期长

B.年降水量大

C.夏季风影响时间长

D.灌溉条件良好

29、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措施,不包括

A.在杭州湾附近建设核电站

B.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积极利用西部的天然气资源

C.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充分利用黄河上游的水能资源

D.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

A.说明能源输出中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提高了经济效益

B.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减轻当地环境污染,提高生活质量  

D.减少水资源用量,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