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亚洲某区城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3题。
1.若图示天气系统正以15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正东移动,则4小时后湖泊甲处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沿A一B一C一线年降水量大体变化规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由C一B一A逐渐减少 B.由C一B一A逐渐增加
C.由C一B逐渐减少,由B一A逐渐增加 D.由C一B逐渐增加,由B一A逐渐减少
3.下列诗句与图示时刻最吻合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渭城朝雨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填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 、B 。
(2)此时为北半球的______季。
(3)A、B气压差异的原因是 。
(4)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 风,D点盛行 风。
(5)D地7月盛行 风,其形成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7分)
![]() |
(1)甲、乙、丙三大循环中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填名称)。
(2)人类活动目前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填字母)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增加F环节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流相对上升的是__________气压带和_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气流相对下沉的是___________气压带和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
_______。
(3)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写出图示地质构造类型: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方向力的作用,此力属于_______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地。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__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___地;修建水库应选择在____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下列四幅降水和气温年配置图,回答23~24题。
23.关于四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B.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C.③为热带季风气候 D.④为地中海气候
24.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C.常年受西风影响 D.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中甲、丙在晨线上。回答21~22题。
21.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
①南半球 ②北半球 ③东半球 ④西半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②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③各地夜长乙>丙>丁 ④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因素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是( )
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C.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中 D.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皆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读图回答18~19题。
18.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
A.1.5米 B.2.5米 C.7.5米 D.8.5米
19.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地下水开采过度 B.地下水污染严重
C.有盐碱化趋势 D.有荒漠化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