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2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对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用方式选择正确的是
① 山坡上开辟坡地为耕地
② 缓坡地上开辟水平梯田
③ 陡坡地上发展用材林
④ 引进大型农业耕地机械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左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右图)”,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水稻种植业 B 种植园农业
C 混合农业 D 商品谷物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分别集中在
A 低纬度季风区;中纬度沿海地区
B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沿海地区
C 低纬度大陆东岸地区;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D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是
A 加大技术投入 B 加强市场营销
C 改善交通条件 D 大量使用农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下列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问题。(8分)
我国部分地区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统计图
(1)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
(2)结合图示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基数分析,其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最少的是__ ______。
(3)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
_ __。
(4)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_型。
(5)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的相关关系是____ ______;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关关系是_____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并回答问题。(11分)
(1)图1中,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 。
(2)图2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市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原因是存在 、 等社会经济问题。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
②对降水: ;
③对气温: ;
④对地下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是“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示意图”,读后回答问题。(7分)
(1)A阶段农业生产以_____ ___为主,B阶段农业生产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C阶段则以_ __ _____为主。
(2)C阶段的生产对象是________,影响其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_。
(3)比较我国西部畜牧业和西欧乳畜业的差异。
①西欧的牧草大部分分布在________气候区,很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我国的西部牧草分布主要在________气候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如图所示,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部地区种植的相同农作物是_____ _、______ ,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_____ _,从经营方式看,不同之处:我国是______ 经营,美国是 经营。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相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 ____ 、 和 。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不利的自然因素有____ 、_____ 。
(4)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部玉米带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玉米带的单产高于我国玉米带,其原因是:
从自然条件看:
(至少答出三点)。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