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图18,回答相关问题。
(1)甲图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
乙图中的②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2) ②地所在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其迁移方向
是 。
(3)乙图P城所在区域是世界最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春去春又回”的景象,即早期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后因耗能高、运输量大和污染严重而出现衰落,现因政府采取 、 和
等措施又“重震雄威”。
(4)丙图中的Ⅰ、Ⅱ两人口变化曲线,能反映乙图P城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 线,Ⅰ线代表的城市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数量减少,地理学上将这种变化称之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1,完成问题
1.图1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部分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关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只是指非可再生资源
②水可以循环,但需要一定的周期
③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数量有限
④不包括土地资源,因为它是可再生资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洪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非常广泛的自然灾害。据此完成问题。
1.下列关于洪灾形成因素之间关联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
C.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峰能力减弱——洪水
D.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2.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不包括
A.热带面积广,太阳辐射强
B.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C.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匀
D.植被破坏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家英国媒体撰文呼吁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专
家翟振武教授也表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结合图2 ,回答问题。
1.翟振武教授认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的主要依据是
A.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C.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D.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依据图2信息,乙图中能够反映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美国人口构成情况图,回答问题。
1.美国人口增长与中国人口增长相比显著的特点是
A. 自然增长率高
B. 人口呈负增长
C. 人口机械增长比重大
D. 人口死亡率低
2.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积极的影响是
A. 交通通达性提高
B. 文化多样化
C. 劳动力数量减少
D. 自由活动空间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3为高一某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问题。
1.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A.1% B.1.5% C.4% D.3%
2.④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
A.原始低增长阶段 B.高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增长阶段
3.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A.开发劳务市场
B.实行计划生育
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D.加大教育投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
|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
45万 |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25万 |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
30万 |
预测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
35万 |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资源状况 C.人口文化素质 D.生活消费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美国城市化进程经历的时间较长,大致沿着“S”形曲线阶段性上升。图中最后阶
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减慢的原因是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发展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政府采取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