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省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此时为北半球的 季,亚欧大陆上形成 气压,它割断了 气压带,在相应的太平洋形成 高压。(4分)
(2)半年后,A处刮 季风,风的源头是 ,性质是 ,B处刮 季风。(4分)
(3)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成因是 。而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是 。(4分)
(4)与A纬度相当的大陆西海岸形成 气候。成因是 。(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省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左图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2分)
A.①—甲 B.④—乙 C.⑥—丁 D.⑦—丙
(2)图中A气压带是 ; 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 季。(4分)
(3)图中,气候类型⑦的成因是 ;④地区气候类型是 ; 此时, ④地气候的特点是 ; 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8分)
(4)③地气候类型是 ;气候特征特征是 。(4分)
(5)①是 气候,此气候的特点是 ;( 4分 )
(6)① 气候一般分布在赤道附近,但是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在南纬23度附近分布有该气候,请分析原因
(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2005年1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A. 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
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国
A.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 B.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D.人口再生产处于“现代型”阶段
3.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B.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
C.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最适合人口
D.科技越发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则越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 相应正确措施是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 D 30% 鼓励人员出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A.重大工程建设 B.人口分布不均
C.户籍制度的改变 D.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往往不断向郊区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
A.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B.方便原料运输
C.靠近交通干线 D.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读“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增长图”,回答9-10题:
1.图中A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
A.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下列既属于B类国家,人口再生产又进入“现代型”阶段的是
A.尼日利亚 B.德国 C.中国 D.日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安徽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回答12-13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2.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