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读下面关于城市化地框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填入图中适当位置:A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C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D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大 E发展交通、兴建住宅 F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G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H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加强绿化建设 I进进城市的合理规划
(2)从上图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读城市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城市的变化特点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图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的这种发展过程被称为________。
(4)试分析该城市产生如图所示发展趋势的原因。
(5)我国下列哪个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类似趋势
[ ]
A.安庆 |
B.廊坊 |
C.上海 |
D.南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盛会,已申办成功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re)”。读图表回答(1)~(4)题。
(1)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上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到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7500美元左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根据“2000年上海产业构成”表中数据。图中正确表示2000年上海产业构成的是________点(填写字母)。随着上海经济迅速发展,预计今后变动的趋势是向________点(填写字母)的方向发展。
(2)上海将成为黄浦江水景衬托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中心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项目向周边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工业园区集中(见下图),这种产业布局体现了________分区,它的优点有________。为了使黄浦江成为具有同际水平的水景岸线,成为21世纪展示城市形象的新亮点。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沿江长约85千米的两岸将进行综合开发。黄浦江与两岸的功能从生产型转换为综合服务型。根据功能转换的要求。你认为将有哪几类用地被置换?
(3)上海将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列举两到三例近年来新建和在建的城市公共绿地或绿化带、林带,并说明它们的环境功能________。试分析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来源,并选择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中的一类提出防治建议:
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
防治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以________为重要标志,但当城市的发展与其不相适应时,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上海人民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坚持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________的道路,将为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作出贡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读中国香港地区1945年、1986年(同比例尺)城市区域变化图,回答(1)~(3)题。
(1)图中城市区域集中分布________。城市化进程在图中主要表现为城区面积的________。
(2)香港市内交通建立过程中由于大力发展了________等设施,使________半岛和香港岛连成一体。
(3)今天香港启德机场的所在地在1945年的图中还是________的一部分,香港目前及今后增加土地面积的基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读北京、纽约两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城市是________,主要职能是________;图中B城市是________,主要职能是________。
(2)A城市的发展历史较B城市________,但A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较B城市所在国家________。
(3)1970年以后,B城市人口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1920年至2000年发达国家(用——线表示)和发展中国家(用------线表示)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
(2)从表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的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________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从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3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到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 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材料三 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
(1)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________,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是很________(低或高)的。
(4)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5)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处理?
(6)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
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7)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的纵坐标表示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_____。
(2)非洲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洋洲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读下面的曲线统计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说明图中所示的人地关系: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预测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四者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反映的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统计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
[ ]
A.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B.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C.资源的有限性
D.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69
某学校(116°30′E)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校园内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测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旗杆长4米,OP表示正午时间旗杆在地面的影子,其长度随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缩短为零。M为教学楼,OM垂直于OP。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1)教学楼位于旗杆的方向________。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
[ ]
(2)该小组每天正午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
(3)________月________日OP最长,三个月后该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
(4)在下图中绘出该地一年内的竿影变化情况。
(5)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简要写出实际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操作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