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43066  43074  43080  43084  43090  43092  43096  43102  43104  43110  43116  43120  43122  43126  43132  43134  43140  43144  43146  43150  43152  43156  43158  43160  43161  43162  43164  43165  43166  43168  43170  43174  43176  43180  43182  43186  43192  43194  43200  43204  43206  43210  43216  43222  43224  43230  43234  43236  43242  43246  43252  43260  109140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读“某城市(常年盛行西风)平面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城市布局形式属于      式,从图中看受      、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形成了若干分片、分组。这种城市布局形式的主要缺点表现为用地上      ,彼此联系上      ,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上相对要     

(2)图上各点中适宜建疗养院的是      ,适宜建化工厂的是     

(3)若建一座自来水厂,应建在      点,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读下列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结合图,说明我国目前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指出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

(2)从古至今我国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比较我国古代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阅读以下文章及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惊人之问。布朗以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消费400千克为测算依据,算出我国在21世纪30年代,粮食总需求量约7亿吨左右,总供应量为3.63.7亿吨左右,从而预测中国粮食缺口将达3亿吨,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的结论。

材料一:

(1)中国21世纪初人均耕地由0.079公顷下降到0.067公顷。

(2)中国每年减少耕地约50万公顷且大部分为高产田。

(3)我国现有耕地中,23为中低产田,必须有大量投入。

(4)中国粮食生产灾率持续上升达60%左右。

(5)中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面积达15%,受污耕地已达到2000万公顷。

(6)中国农业人口多,劳动力素质低,生产手段落后,商品率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稳定。

材料二:

(1)中国中低产田占23,大力改造后,单产会大幅度提高。

(2)提高农业复种指数潜力很大,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耕地100万公顷。

(3)我国灌溉面积仅占50%,如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环境,提高抗灾、救灾能力,就能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并保持稳定增长。

(4)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仅30%~40%,科教兴农,生物工程,良种化,防虫害技术推广后,可大幅度提高单产。

(5)我国现有耕地仅占国土面积10%左右,大量非耕地资源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6)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请就以上资料写一篇小短文,分析究竟谁来养活中国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生态恶化、污染严重。在全球四大二氧化硫排入量严重超标的城市中,我国就有两个。北京街头又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蒙着纱巾出门的妇女,肆虐的沙尘暴甚至已经威胁到长江下游的南京等城市;像淮河、滇池这样的河湖屡屡遭到污染;由于城市建设带来的树木砍伐、建筑噪声和粉尘已经被大家习以为常。这正是中国大部分城市所面临的真实的生态条件,不容否认也不能超越。

材料二:资源严重缺乏。虽然城市是较农业用地大大集约的土地利用形式,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更少,导致了城市发展用地规模受到很大制约,客观上也促进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内涵式发展。

我国北方用全国15的水资源支撑着近12的人口和23的耕地,长期的水资源透支背后隐含着危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季节性的限量供水在很多大城市已经是惯常的做法。有报告指出,自1965年以来,北京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59米,其中1999年一年就下降了2.5米。

水资源短缺不仅造成城市用水紧张,影响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由于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益高于农业用水,大量原本应该流入农田的灌溉用水被截流进入城市和工厂,而我国有70%的粮食产量来自于水浇地,灌溉用水的减少将导致粮食减产,以致不能自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凸现出来,从战略安全的角度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其他如煤炭、石油等能源和原料短缺在各个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1)根据资料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分析资料中反映的问题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并不是最主要的,更为重要的作用是     

(4)资料提示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是      。解决的办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读“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关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变化特点是     。图中反映的问题较为严重的目前是     国家(地区)

(2)人口数量对环境、资源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①     ,    

(3)“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根据以下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模式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按农业地域类型,“桑基鱼塘”属于__________农业,这种农业类型能使_________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农业与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取得了_________效益、社会效益和________效益的统一。

2)按能源形成和来源划分,沼气属于来自_________的能源,按能源应用程度划分,沼气属于___________能源。

3)该系统景观属于                    [   ]

A.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C.精神文化景观

D.非物质文化景观

4)该系统景观是一个人类活动顺应__________规律,并充分利用__________的生动例证。

5)“桑基鱼塘”的新型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景观的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的进步带来的,主要是在景观的__________性上有了拓展,同时也体现了景观的___________性。

6)“桑基鱼塘”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太湖平原等地也逐渐出现了这种生态农业布局形式,在文化扩散上这属于___________扩散,扩散的前提条件是后来发展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相似的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读图及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中国和西方的海上贸易始于汉代,此后,随着造船业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国与西方的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并逐渐形成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郑和7次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掌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贸易的繁荣,唐宋元时期,在相互交流中,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海路直接、间接地传入中亚、西亚、东南亚和西方诸国。同时,中国也从西方引进了玻璃制造术、新的熬糖法等先进技术,以及象牙、宝石、珍珠、琥珀、香料等奢侈品,丰富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内容,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上述资料所记载的文化扩散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扩散,从资料中看描述的文化扩散的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物质、精神)文化的扩散,主要涉及了该种文化的几个方面?

2)根据所学知识推知郑和下西洋是_____________季去____________季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把郑和航海路线补充完整:从港口太仓刘家港出发,经______________,最后到西亚和北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意大利商人的商路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阿拉伯人和中国藏人的商路既有____________,又有海上航线。

2)当时从欧洲和亚洲间的商贸活动的商人最东边的主要是__________商人,最西边的主要是___________商人。

3)当时意大利商人主要活动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图反映的文化扩散属于____________类型。

5)当时文化扩散的形式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读“中国目前经济文化区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各地农耕景观有明显差异。请将图中经济文化区分别与所属的农耕类型用线连接起来。

经济文化区1           山林耕牧区

经济文化区2           山地耕猎区

经济文化区3           水田稻作区

经济文化区4           山林刀耕火种区

经济文化区5           绿洲耕牧区

经济文化区6           平原集约农耕区

2)几千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区的范围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农耕经济文化区的扩展以及渔猎采集区和畜牧区的退缩上,试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22

下图为“东半球世界文明发源地分布图”,读后请回答:

1)图中反映的是____________源地的分布,其ABCD四处文化源地的兴起具有的共同自然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它们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字要素——古代文化的类型:A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等。

3)请举出ACD三处现有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填入表内:

地区

物质文化景观

精神文化景观

A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