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013
海南岛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土壤、水、生物以及热带季雨林环境,这些事实表明了自然环境哪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 ]
A.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
B.自然要素的形成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和均衡性
C.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没有平衡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关于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关
C.在地理环境中,只有气候要素和地质作用互不影响
D.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由于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1万国民将面临灭顶之灾。该国不得不进行全国大搬迁,永远离开这块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土地。据此回答(1)、(2)题。
(1)图瓦卢所属岛屿的成因及其气候特征为
[ ]
A.大陆岛 |
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
B.火山岛 |
夏季干热,冬季暖湿 |
C.珊瑚岛 |
终年高温多雨 |
D.冲积岛 |
终年温和湿润 |
(2)导致图瓦卢失去国土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
B.上空出现臭氧洞,危及人类生存
C.地壳下沉
D.水土流失使人们丧失耕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读“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资料表,回答(1)~(4)题。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
单位:体积分数×
(1)在近40年时间时,含量增加值和平均年增加速率分别为
[ ]
A.35×、10× |
B.45×、10× |
C.45×、1.1× |
D.45×、2× |
(2)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 ]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3)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
[ ]
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④加强国际间合作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4)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
[ ]
A.二氧化碳 |
B.甲烷 |
C.氟氯烃 |
D.一氧化二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
①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区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高于全球平均值
B.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增高比较明显
C.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气温呈下降趋势
D.从季节来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关于全球变暖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B.导致海平面上升
C.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增加
D.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不会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全球变暖正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据此回答(1)~(3)题。
(1)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归结于
[ ]
A.城市热岛效应
B.地质天文原因
C.地区现代战争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2)专家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0.8℃~4.6℃,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控制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措施是
[ ]
A.全球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B.营造生态住宅和绿色家居
C.降低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
D.城市有序扩张和人口迁移
(3)全球变暖将导致
[ ]
①全球陆地面积缩小
②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③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④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蒸发强烈,降水比原来更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