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设计必修一地理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资料:“神舟”五号是中国人成功遨游太空的处女航,是中国探索外空的一次破冰之旅,标志着中国在宇航技术上已经赶超了许多先进国家。加上“嫦娥奔月”计划的绘就,中国“哈勃望远镜”的酝酿,中国注定将跻身原来仅仅是美俄两国“专属领地”的“航天超级俱乐部”。
话题:中国的“奔月”计划
经济学家:太空探索是一项耗资巨大的活动,载人登月无疑更是一项风险极大、赌注极高的探险。
官员: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能源是全世界的方向,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对月球资源、能源分布状况进行摸底,真正得到科学的数据然后科学地使用。
司机:中国登月,将标志着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宇宙空间。势必会促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长足进步,势必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外交官:世界并不太平,尤其是东亚地区的中、日间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处于“政冷经热”的状况,隔阂颇深,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今天发展登月,将会引发军事竞赛,最终拖垮我们的经济。美苏争霸的历史,希望不要在中日间重演。
媒体记者:发展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不仅是凝聚人心、探索太空、发展科技的作用,也是提高中国高科技国防装备水平、防止出现太空核讹诈、制止太空军备竞赛的手段。
你的观点: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必修一地理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材料:2004年初,美国宇航局发射火星车“勇气”号及其孪生兄弟“机遇”号相继在火星上着陆,它们的主要使命是研究火星上是否有过水。“机遇”号在对着陆的火星“梅里迪亚尼平面”进行探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区域历史上部分被液态咸水覆盖的证据。“勇气”号此前也在“古谢夫环形山”其他地方找到水曾存在过的蛛丝马迹。
尽管火星车还没有找到火星存在有机生物的直接证据,但是美宇航局科学家称,“机遇”号火星车找到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液态水的证据。根据对火星车探测到的岩层以及其他矿石状况的数据分析,科学家发现火星车所在区域的一些岩层表面有被水浸泡的迹象,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当这些岩层形成时,当时火星的环境可能适合有机生物体的存在和繁衍,当然,这个结论并不表明,火星上存在过生命,因为还没有直接证据。
问题:你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吗?同样是太阳系的成员,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必修一地理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必修一地理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学习过程中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启发诱导,例如,若大小行星不是各行其道而是经常相互碰撞,情况会怎样?太阳光照时弱时强会怎样?若日地距离太近或太远情况会怎样?若自转周期过长或过短,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会怎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教材全解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教材全解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教材全解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创新探究)下图为森林覆盖的河谷在暴雨中呈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暴雨发生时,该河谷的森林早已被砍伐,试在图中绘出可能出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
(2)森林砍伐前后,该地区呈现的流量曲线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________。
(3)森林砍伐前后,该地区呈现的含沙量曲线特征及成因是什么?________。
(4)通过以上分析,说明森林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教材全解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20世纪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旗的河水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河流消失,胡杨林也枯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旗的河水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教材全解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水坝号称人类史上的雄伟工程之一,建成后对于防洪、发电等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阿斯旺水坝建成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引起尼罗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和土壤肥力的下降;河口海岸线的退缩;下游血吸虫病、疟疾的发生以及由于水质营养物的减少和水文变化而导致了河口沙丁鱼产量大幅度降低等问题。试分析这些弊端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