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013
下面为我国前四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图(纵坐标表示年龄,由上至下递减),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
A.印度 |
B.中国 |
C.日本 |
D.德国 |
(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
A.发展水平较高 |
B.应加快发展 |
C.发展速度最快 |
D.应限制发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下图是APEC成员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或地区。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国家分别是
[ ]
A.俄罗斯、日本、美国、印尼
B.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尼
C.印尼、日本、俄罗斯、美国
D.美国、日本、印尼、俄罗斯
(2)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 ]
A.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C.就业矛盾
D.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
[ ]
A.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B.消费水平是制约它的首要因素
C.不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D.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很低,不少地区甚至低于1人/平方千米;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大于600人/平方千米。造成上述人口分布差距大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
[ ]
A.面积广大,开发力度不大
B.水资源严重不足
C.缺乏资金、技术,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
D.交通闭塞,联络不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是
[ ]
A.环境承载力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
C.人口容量
D.人口合理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资源的消耗会导致环境问题。环境对人口的生产、分布又具有限制性。据此回答(1)~(4)题。
(1)关于人口与土地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展中国家土地使用较合理,土地承受的压力小,所以人口数量多
B.发达国家对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承受的压力大,故人口的数量少
C.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农村人口比例大,人均耕地少,土地承受的压力大。
D.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少。城市人口比例大,土地承受的压力小
(2)关于人口与水资源的关系,正确的叙述是
[ ]
A.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落后,人均使用水资源的数量少,水资源危机小
B.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经济为主,水资源受污染程度非常小
C.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水资源危机
D.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大部分面临水资源不足的危机
(3)关于矿产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目前,某些矿产资源的数量正迅速减少,有些甚至出现枯竭
B.矿产资源是人类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C.随着科技的进步,矿产资源被利用的种类将会增加
D.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4)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2)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
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
C.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
D.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消耗量也与日俱增
(3)我国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
[ ]
A.逐年降低人口增长数量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B.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C.发展科技,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
D.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