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013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06重庆文综,10)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
(2)(2006重庆文综,11)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2007山东文综,8)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
(1)(2007广东地理,17)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
(2)(2007广东地理,18)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2007上海综合,16)人口金字塔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图表。阅读下列四国人口金字塔,根据年龄构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判断,表示德国人口构成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2007上海地理,16~18)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
(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2006四川文综,4~6)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 ]
(2)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3)由图可做出的正确判断是
[ ]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读我国东北某河流流量变化图,ABC分别表示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回答(1)~(2)题。
(1)(辽宁实验中学模拟)C在汛期时的补给量与枯水期时的补给量比较正确的是
[ ]
A.汛期时的补给量比枯水期的补给量多,因为汛期时河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增多
B.汛期时的补给量比枯水期的补给量多,因为汛期时地下水水位高,补给河水量增多
C.汛期时的补给量比枯水期时补给量少,因汛期时河水水位较高,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D.汛期时的补给量比枯水期时补给量少,因为汛期时地下水水位高,补给河水量减少
(2)(辽宁实验中学模拟)图中虚线表示该河上游修建大坝后的流量曲线,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受到水库调节,全年流量比较和缓
B.地下水位上升,与河流相互补给,流量和缓
C.河水水位下降,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D.受到水库调节,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消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读我国华南某河流下游剖面图,回答(1)~(2)题。
(1)(广东汕头模拟)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河水位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是
[ ]
A. |
B. |
C. |
D. |
(2)(广东汕头模拟)当河水位于最低水位时,该河流的河口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
A.水土流失
B.滑坡
C.咸潮
D.凌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边缘某河流附近1月份和7月份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为1.5米。回答(1)~(2)题。
(1)(湖南益阳模拟)该河流的流向为
[ ]
A.东北流向西南
B.西北流向东南
C.北流向南
D.东南流向西北
(2)(湖南益阳模拟)甲处1月份与7月份的水位相差
[ ]
A.1.5米
B.3米
C.2米
D.2.5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13
下图示意我国某内陆湖(海拔3800米)的水位变化情况,据图完成(1)~(3)题。
(1)(山东枣庄模拟)关于影响湖泊水位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湖水长年补给潜水
B.潜水长年补给湖水
C.主要受降水的影响
D.主要受气温的影响
(2)(山东枣庄模拟)某旅游公司拟在该地办一个湖滨浴场,其最佳位置是(从湖底地形考虑)
[ ]
(3)(山东枣庄模拟)该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如果长期灌溉不当可能会直接引起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