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069
读“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1)洪涝灾害主要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造成的。
(2)我国洪涝灾害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从空间上看,都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地区。
(3)结合下表中的资料分析说明:
①暴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暴雨发生频率与洪涝灾害分布一致的是_________,不一致的是_________,说明洪涝灾害的发生既与__________有关,也与_________有关。
(4)对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读下列联系图,回答问题。
(1)根据事物间的联系,将图中各字母填入下列各项后的横线处:
①河湖淤积__________;②上游支流江水________;③水源涵养量减少_________;④南北支流洪水_________;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_________。
(2)该联系图主要说明__________,首先是__________原因,其次是
__________原因。
(3)为保护改善长江流域的环境,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地区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题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 ]
(2)题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属于
[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3)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图中A地属_________,B地属_________,C地属_________。
(4)图中A地区天然植被类型以__________为主,导致该生态系统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和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滥垦土地和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2003年入夏以来,我国洪涝、高温和干旱轮番出现。先是淮河流域发生了洪涝灾害,然后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30~40天的高温酷暑天气,持续的高温天气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经受了酷暑煎熬,使得城市供电、供水不堪重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荒”和“水荒”。据此回答下题。
(1)今年夏天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哪一种
[ ]
(2)有关淮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我国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C.400 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D.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3)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
[ ]
(4)此段时间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温干旱引起的“电荒”反映出电力工业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冲击,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用电紧张局面的重点工程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读下列我国四条河流径流量及径流季节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图中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有_________,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
(3)A河最高水位在_________月,说明了该河在________地区。
(4)C河最高水位在________月,造成该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读“我国主要江河径流量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分别代表:长江_________;黄河_________;珠江
_________;淮河_________;松花江_________。
(2)黄河流域径流总量和松花江流域相差不大,但人均径流量明显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下游部分河段近年来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有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的崩、滑、泥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的崩、滑、泥主要自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发生特大型的崩、滑、泥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图中发生较大型的崩、滑、泥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发生特大型的崩、滑、泥最少。
(5)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崩、滑、泥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图中B为________市。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受________控制,就应该出现_________天气,但是1998年夏季因_________极不稳定,造成雨带在这里长期滞留。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南岸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大水系和长江干流北岸的_________水系洪水季节是错开的,但是1998年大量洪水来自同一时期,因而发生了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
(2)长江洪水对_________危害最为严重。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长江的洪涝灾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朝时,我国的长江被称为__________。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有哪些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69
2003年6月20H开始,淮河流域持续降水22天,使安徽、江苏的淮河沿线均超过警戒水位。读图,回答问题:
(1)淮河入海水道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向东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_________海;一条是向南借道________(河流),再流入海洋。
(2)简要分析淮河易产生洪涝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减轻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我们应在下游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