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45996  46004  46010  46014  46020  46022  46026  46032  46034  46040  46046  46050  46052  46056  46062  46064  46070  46074  46076  46080  46082  46086  46088  46090  46091  46092  46094  46095  46096  46098  46100  46104  46106  46110  46112  46116  46122  46124  46130  46134  46136  46140  46146  46152  46154  46160  46164  46166  46172  46176  46182  46190  109140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所造成的;5%是由于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据此回答问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这些沙漠化土地

[  ]

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是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

C.主要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用地推进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读下表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回答问题。

(1)综合二图表,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2)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开垦历史悠久
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
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
④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沙漠化
B.酸雨
C.全球气候变暖
D.水土流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王国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毁掉了水草丰美的家园,这说明

[  ]

A.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协凋

B.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与环境的保护相统一

D.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可能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农业文明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是

[  ]

A.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B.土地的数量对人类影响不大,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C.土地不再主要用于生产农作物

D.土地的质量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来衡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

[  ]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和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A.煤炭资源
B.电力资源
C.森林资源
D.气候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人类活动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加剧洪灾的发生,而且还无形中使得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下列做法不利于避免或减轻洪水造成损失的是

[  ]

A.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B.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C.黄河下游加固江防大堤

D.三江平原恢复和重建沼泽湿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下列措施中属于防治洪灾的工程措施的是

[  ]

A.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B.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

C.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D.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的意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