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46587 46595 46601 46605 46611 46613 46617 46623 46625 46631 46637 46641 46643 46647 46653 46655 46661 46665 46667 46671 46673 46677 46679 46681 46682 46683 46685 46686 46687 46689 46691 46695 46697 46701 46703 46707 46713 46715 46721 46725 46727 46731 46737 46743 46745 46751 46755 46757 46763 46767 46773 46781 109140
科目:
来源:2006年浙南五校联考地理试卷
题型:013
|
一架在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为黑夜),为当地时间8日7时,据此回答第下题。
| (1) |
在上图所示的四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
[ ] |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
(2) |
10小时后,该飞机到达西四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达时该地的区时是:
|
[ ] |
A. |
8日10时
|
B. |
7日24时
|
C. |
9日0时
|
D. |
8日14时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深圳、东莞等地六校联考地理试题初稿
题型:013
|
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题。
| (1) |
地形区A、B所对应的自然带依次是
|
[ ] |
A. |
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
B. |
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
C. |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
D. |
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
|
(2) |
导致B地与A地自然带差异的原因是
|
[ ] |
A. |
大气环流
|
B. |
厄尔尼诺现象
|
C. |
地势高低
|
D. |
人类活动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深圳、东莞等地六校联考地理试题初稿
题型:013
|
图甲、图乙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下题。
| (1) |
关于图中A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
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是A城市形成的首要因素
|
B. |
A城市依靠附近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
C. |
石油资源枯竭是制约A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
D. |
便利的水陆交通,使A城市成为该省最大的工业城市
|
|
(2) |
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害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
[ ] |
A. |
①③
|
B. |
②④
|
C. |
①②
|
D. |
③④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深圳、东莞等地六校联考地理试题初稿
题型:013
|
读工业部门产品成本比例示意图,完成下题。
| (1) |
在我国,发展甲类工业最具优势条件的地区是
|
[ ] |
A. |
闽南三角地带
|
B. |
长江三角洲
|
C. |
山东半岛
|
D. |
辽东半岛
|
|
(2) |
下列工厂布局与乙类工业的区位要求相符的是
|
[ ] |
A. |
在广州建棉纺织厂
|
B. |
在上海建钢铁厂
|
C. |
在南京建石油化工厂
|
D. |
在舟山建水产品加工厂
|
|
(3) |
目前,丙类工业分布的趋势是
|
[ ] |
A. |
由乡村向城市转移
|
B. |
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
|
C. |
由我国内地向沿海地区转移
|
D. |
由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深圳、东莞等地六校联考地理试题初稿
题型:013
|
读“我国沿30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下图),读后回答下题。
| (1) |
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
[ ] |
A. |
①地势,②年太阳辐射量,③7月均温
|
B. |
①地势,②7月均温,③年太阳辐射量
|
C. |
①7月均温,②年太阳辐射量,③地势
|
D. |
①年太阳辐射量,②地势,③7月均温
|
|
(2) |
图中b地的气候类型符合下图A、B、C、D中的是
|
[ ] |
A. |
|
B. |
|
C. |
|
D.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深圳、东莞等地六校联考地理试题初稿
题型:013
|
读下列两幅地形剖面图,(甲剖面线为55°N,乙剖面线为23°S)。回答下题。
| (1) |
关于甲、乙两图,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
两图的水平比例尺均大于垂直比例尺
|
B. |
垂直比例尺甲图大于乙图
|
C. |
水平比例尺甲图大于于乙图
|
D. |
相对来说,乙图更为详细
|
|
(2) |
关于甲乙两图自然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
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可能相同
|
B. |
①②山脉降水都是西部高于东部
|
C. |
abcd四处海水盐度由高到低为d>c>a>b
|
D. |
①②山脉都处在板块交界处
|
|
(3) |
下列关于甲乙所在两国的正确的叙述是
|
[ ] |
A. |
两国西部均分布有地中海气候
|
B. |
甲国工农业发达,乙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
C. |
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矿产品出口国
|
D. |
两国人口均集中在沿海地区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深圳、东莞等地六校联考地理试题初稿
题型:013
|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我国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下图为神舟六号绕地球运行一圈的轨迹示意图,回答下题。
| (1) |
选择在该时段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主要原因是
①出于国际政治、外交和军事需要
②该日是黄道吉日,万事顺利
③等待航天员将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
④我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利于飞船发射和着陆
⑤南半球正值春夏之交,气象状况和海洋状况利于远望号测控船对飞船进行测控
⑥避开太阳黑子、耀斑爆发的高峰期
|
[ ] |
A. |
①③⑤
|
B. |
②④⑥
|
C. |
③④⑤
|
D. |
④⑤⑥
|
|
(2) |
“远望号”四艘测控船定点在海上执行神舟六号的测控任务,当日观测到昼长最短的船员可能乘坐的测控船是
|
[ ] |
A. |
远望一号
|
B. |
远望二号
|
C. |
远望三号
|
D. |
远望四号
|
|
(3) |
根据“远望号”四艘测控船的海上位置判断,受暖流影响最显著的是
|
[ ] |
A. |
远望一号
|
B. |
远望二号
|
C. |
远望三号
|
D. |
远望四号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深圳、东莞等地六校联考地理试题初稿
题型:013
|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日3点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DOME-A)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考察队在最高点设立了纪念标志,举行了升国旗仪式。读下图回答下题
| (1) |
DOME-A的最高点位于图中的
|
[ ] |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
(2) |
此时五星红旗旗杆的影子朝向
|
[ ] |
A. |
东南方向
|
B. |
西北方向
|
C. |
西南方向
|
D. |
东北方向
|
|
(3) |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主原因是
①纬度更高
②海拔更高
③冰层更厚
④下垫面的热容量更小
⑤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更远
|
[ ] |
A. |
②④
|
B. |
①②
|
C. |
③⑤
|
D. |
②③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深圳、东莞等地六校联考地理试题初稿
题型:013
|
如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MN的实际距离约为QR的一半。据此,完成下题。
| (1) |
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
甲区域的实际范围是乙的四分之一
|
B. |
在乙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白昼时间增长
|
C. |
甲区域等温线的分布,7月较1月稀疏
|
D. |
乙区域的气温年较差比甲区域大
|
|
(2) |
M、H两地所在国家
|
[ ] |
A. |
铁、煤、石油、水能、森林等资源丰富
|
B. |
光热充足、耕地比重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
C. |
最大的工业基地均位于其国土西部
|
D. |
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题型:013
|
甲图是某个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乙图是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下问题:
| (1) |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该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典型的
|
[ ] |
A. |
原始型
|
B. |
传统型
|
C. |
过渡型
|
D. |
现代型
|
|
(2) |
根据甲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 ] |
A. |
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
B. |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
|
C. |
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
D. |
减少劳务输出人员的数量
|
|
(3) |
在乙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能够与该国199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情况相符的是
|
[ ] |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