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评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及闲置空间,从事高度集约化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小题。
1.该经济模式对当地农村的有利影响有( )
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
B.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C.吸引城市游客,减轻环境压力
D.降低资源消耗,解决生活用能
2.为发展农家乐旅游,下列规划不合理的是( )
A.加强交通建设,改善住宿条件
B.营造人造景点,丰富旅游资源
C.挖掘民风民俗,增加休闲情趣
D.建设农产超市,方便游客购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评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02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之前耗尽。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地球留下最大“生态脚印”的国家。据此回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A.发展速度快
B.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太小
C.资源消费量大
D.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评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小题。
1.下列有关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F表示资源开发 B.F表示废弃物排放
C.H表示废弃物排放 D.H表示产品消费
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A.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B.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C.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D.资源开采一定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3.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
①高经济增长 ②发展清洁生产 ③倡导循环经济 ④减少资源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评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完成小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的( )
A.①箭头中 B.②箭头中
C.③箭头中 D.④箭头中
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关系,这符合(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开性原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评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流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2.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 )
A.罐头厂 B.啤酒厂
C.造纸厂 D.养猪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评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示意图”,完小题。
1.影响该生态产业园的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动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仿真演练:核心突破_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回答小题。
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仿真演练:核心突破_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系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柄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威小题。
1.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上升
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工业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2.保护红碱淖是当务之急。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利于调节气候 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利于调节河流径流
④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仿真演练:核心突破_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随着广西西江航运干线船闸正式通航,西江干线正逐渐成为“水上高速公路”。读下图,完成小题。
1.船闸建成前,限制西江干线成为“水上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短缺 B.河流结冰期短
C.市场需求量小 D.河流落差大
2.西江下游地区为控制当地的洪水灾害,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展水电,开采矿产 B.开发旅游,兴建大坝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中地理仿真演练:核心突破_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完成小题。
1.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劳动力
C.原料 D.交通
2.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A.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