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大地形区的相关资料(拉萨的日照时数为3000多小时),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地点中,位于该地形区内的是 ( )
A.30°N,105°E B.25°N,105°E C.40°N,120°E D.45°N,125°E
2.该地形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
A.春秋冻害严重 B.土壤贫瘠 C.热量不足 D.光照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列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经纬线交点附近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
A.地形 B.光照 C.热量 D.水源
2.图中经纬线交点附近种植业生产中最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湿地破坏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森林锐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长江沿岸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陆,综合性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上海作为长江沿岸经济的龙头,其发展工业的条件极其优越,下列对其工业发展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海海运的“丁”字路口,水运便利
B.长江沿岸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
C.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不足,但能源尤其是水能资源丰富
D.科技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
2.长江流域从下游到上游,体现了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的基本趋势。下列对其沿岸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江城市顺流分布排序是:重庆、宜昌、武汉、南京
B.沿江钢铁工业中心逆流分布排序是:上海、武汉、攀枝花、重庆
C.旅游景点自西向东排列是:四川峨眉山、武汉黄鹤楼、苏州园林、南京中山陵
D.跨江铁路由西向东依次是:焦柳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中a、b、c、d四条曲线表示兰州和拉萨两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其中表示拉萨市气温的曲线为 ( )
A.a B.d C.c D.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国两制”促成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也势必会加快宝岛台湾回归大陆的步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为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六周年,某中学的黑板报开设了一个“是真是假”栏目。其中反映香港真实状况的是 ( )
①香港位于珠江口西侧
②是国际贸易中心
③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和航运中心
④香港人多地少
⑤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2.下列等值线图能正确反映台湾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和某月气温分布情况的分别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C.甲区域以内流河(最终不能流入海洋的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最终能流入海洋的河)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沿我国某山地南北向剖面及1月平均气温变化”图,完成小题。
1.该山地最可能属于
A.阴山 B.秦岭 C.天山 D.南岭
2.该山南部属于下列哪个地形区
A.两广丘陵 B.浙闽丘陵 C.河套平原 D.汉水谷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我国某区域图所示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较多,且降水强度大B.人口增长快,工业发达
C.耕作技术落后,作物品种较少D.乱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下图及以下资料,分析回答。(10分)
资料: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mm称为特大暴雨。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分析图中所画河流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共同原因。(5分)
(2)简述洪水造成的主要危害。(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地震,地震摧毁了首都太子港大量房屋、造成300万人流离失所,十几万人丧生。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属于地震频发区。此次地震震源仅位于地下10千米左右,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南约16千米处,这儿人口密集,房屋质量不佳,一旦发生强震,很难避免灾难。
材料二 中国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异:
区域 | 成因类型 | 特点 |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 | 冰川泥石流 | 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 |
川滇山地 | 降水泥石流 | 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密切 |
黄土高原 |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 频繁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
华北和东北地区 | 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 频率低,但规模大且凶猛 |
(1)结合材料一分析海地地震灾情严重的地理原因。(3分)
(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4分)
(3)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工程性防御措施。(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