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6659  6667  6673  6677  6683  6685  6689  6695  6697  6703  6709  6713  6715  6719  6725  6727  6733  6737  6739  6743  6745  6749  6751  6753  6754  6755  6757  6758  6759  6761  6763  6767  6769  6773  6775  6779  6785  6787  6793  6797  6799  6803  6809  6815  6817  6823  6827  6829  6835  6839  6845  6853  109140 

科目: 来源:同步题 题型:探究题

实验原理分析。
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装入适量水,水盖满盆底即可。将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将透明塑料薄膜盖住平底盆盆口,用橡皮筋扎紧盆口,并将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住塑料薄膜;小石头应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
步骤三:
将平底盆放在有太阳光的地方,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按步骤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自然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
(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
(5)假如该实验模拟现象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图。
 
(6)黄土高原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的________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③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④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致使C02等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
    ⑤人类可按照自身的发展要求,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在西双版纳地区,人们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建立了多层经济林,其意义是
    ①充分利用热量  ②充分利用水分  ③充分利用光照 ④充分利用土地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人类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的措施,正确的有
    ①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②人类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③人类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及时补充土壤有机质
    ④因地制宜地开垦荒地、围湖造田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在农业生产中,庄稼收获后实行秸秆还田是为了
[     ]
A、恢复化学养分
B、减少环境污染
C、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D、防治土壤盐碱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土壤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地形
B、生物
C、气候
D、水文
2、四川盆地多紫色土,其富含的磷、钾等养分,主要来自
[     ]
A、成土母质
B、植物根系
C、微生物分解
D、人类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1~2题。
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一规律
[     ]
A、整体性规律
B、地域分异规律
C、地带性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水循环
D、碳循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月考题 题型:综合读图题

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是_____________、相互制约和相互_____________的,因而,构
        成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________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__________的改变,使其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月考题 题型:综合读图题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读下图,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某地区三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示意图
[     ]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