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图中T1,T2为甲洋流流经区域等温线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⑥东澳大利亚暖流
A. 甲→②→⑤→①
B. ④→①→⑤→甲
C. ③→甲→⑥→②
D. ⑥→④→甲→⑤
2.
A. (10°W,61°N)
B. (150°W,4°S)
C. (157°E,28°S)
D. (143°E,3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2.与1980年代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代 ( )
A.河流含沙量增大
B.坡面径流量增加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D.坡面下渗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
A. 堆积作用 B. 地壳运动
C. 侵蚀作用 D. 变质作用
2.贺兰山从成因看属于 ( )
A. 褶皱山 B. 火山
C. 断块山 D. 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2.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最有可能是 (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2.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2005—2030年不同年龄段(0~15岁、16~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结构趋势图(含预测),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不同年龄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到2030年,我国0~15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 )
A.58%、23% B.19%、23%
C.23%、19% D.19%、58%
2.国家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新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人口容量增大
B.短期内出现人口大幅度增长的现象
C.养老压力增大
D.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 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省(区、市)
2.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2.结合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13年1月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被网友戏称为十里“霾”伏,自强不“吸”,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两者的差异在于雾的相对湿度比霾大,霾的固体悬浮物较雾多。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3年1月14日20时至1月15日20时全国霾和雾天气预报。
材料二:下表为上海在2013年1月12日至17日间气温、风向、风力和天气状况的变化情况。
2013年1月部分日期的天气状况
日期 | 12日 | 13日 | 14日 | 15日 | 16日 | 17日 |
气温 | 4-8℃ | 3-10℃ | 3-9℃ | 3-8℃ | 1-5℃ | -1-5℃ |
风向 | 东北 | 东北-北 | 东-东南 | 偏西 | 偏北 | 偏北 |
风力 | 4-5级 | 3-4级 | 3-4级 | <3级 | 4-5级 | 4-5级 |
天气 | 中雨 | 多云-晴 | 晴-多云 | 晴-多云 | 多云 | 晴-多云 |
材料三:雾霾的组成物质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为可吸入颗粒物,英文缩写为PM,它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主要来源于柴油车辆的尾气、燃煤等所排放的颗粒。
第二类为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的工业窑炉与锅炉,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1)根据材料一,比较图示时间段内雾和霾在我国空间分布上相同点。
(2)上海在1月15日灰霾天气后,经历了怎样的天气过程?判断依据是什么?
该天气过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冬季的逆温现象会加剧大气污染,造成灰霾持续不退,其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基带的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_______。
(2)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