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据此完成下题。
1.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丙甲 D. 丙乙甲
2.
A. 沉积岩 B. 岩浆岩
C. 变质岩 D. 资料不足,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云贵高原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时,绘制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形成甲地峰林地貌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
A. 流水堆积 B. 火山喷发 C. 流水溶蚀 D. 断裂下陷
2.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所示地貌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B. 乙处河谷由内力作用形成
C. 丙处是断块山
D. 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读某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甲、乙、丙三地的堆积地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地常形成冲积扇
B. 甲地只有侵蚀作用,不会形成堆积地貌
C. 乙地易形成河漫滩平原
D. 丙地易形成三角洲平原
2.丙地比甲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丙地
①面积广阔,地低②靠海,可以发展江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④地势平坦开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①侵蚀作用 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 ①或④ B. ②或④ C. ①或③ D. ③或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解的是( )
A. 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
B. 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
C. 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
D. 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图,①②③是变化的顺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东侧从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B.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 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的根本原因是( )
A. 海陆位置 B. 大气环流 C. 地壳运动 D. 人类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国际铁路大通道沿线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带性自然带,正确的是( )
A.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②——亚寒带针叶林带
C.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图中国际铁路大通道经过的自然带主要体现了( )
A. 以水分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B. 以热量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C. 垂直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中A、B、C、D自然带类型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A→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A.从沿海到内陆到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决定山脉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山脉走向 D. 山体坡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A. 南坡为向阳坡 B. 北坡为向阳坡 C. 南坡为迎风坡 D. 北坡为迎风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