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天下观”发轫于一种华夷之分的文化心态,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对外观念的集中体现。早在上古时期,《礼记》便划分了华夷文化上的高下,将夷狄排除在中原的范围之外。基于此,秦以后的中国人将所有“四夷”都列入藩国的地位,强调中央与四夷各安于等级名分,互不侵夺,平安相处。作为“礼治”的一种体现,中央对各国进献的贡物,报以丰厚的回赐,以显示出家长式的慷慨大度。不过,上述理念与现实有时并不一致,中央对四夷的所谓“控制”主要还是表现在名义上的“臣”或文化上的“化”,彼此之间等级的高低、地位的尊卑,仅仅在朝贡的文书和礼仪中有所反映。
——摘编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魏源等编撰的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作品本应开阔人们的视野,但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最多从传统“夷狄边患”的角度理解此事。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京。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不能再简单地用“华夷之防”来解释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州者,东南一州也”。然而,这种反思更主要的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晚清帝国对于东洋的朝鲜和日本仍保持着“天朝”的威严。直至马关订约,帝国丧失了最后一个藩属国,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华夷观念才在屈辱的氛围中走向最终的崩溃。
——摘编自雷颐《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府对外观念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对传统对外观念态度的变化,并对此予以简要评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7年11月,梁启超开始执教湖南时务学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变法维新大业。在学堂中,梁启超放言高论,无所忌惮。他当时的教学法有两面旗帜,“一是陆王派的修养论;一是借《公羊》《孟子》发挥民权的政治论”。梁启超在课堂讲授中,在学生的札记批语中,以“公羊三世说”为中心,发挥《孟子》中“民贵君轻”“诛民贼”“保民而王”“与民同乐”诸义,涉及民权、议院、总统、道德、官制、习俗等诸多敏感领域。
——摘编自李宝红《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
材料二 倭变法以来,凡几稔矣。吾不谓其中无豪杰能者,主权势而运国机,然彼不务和其民,培其本,以待其长成而自至,乃欲用强暴,力征经营以劫夺天下……不知兵之可恃而长雄者,皆富强以后之果实。无其本而强为其实,其树不颠仆者寡矣。……华人好言倭学西法,徒见皮毛,岂苛论哉!
——摘编自严复《原强续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宣传西学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方式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严复等人关注西学和明治维新的时代背景。(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深圳市位于珠江口东侧,广深铁路终点,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粮食和农林牧渔并举的外向型综合港口城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时,应重点分析其( )
A. 人口的迁移 B. 人口的出生率
C. 人口的自然增长 D. 人口的死亡率
【2】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原因是( )
A. 营养好 B. 女性比例高,寿命长
C. 人口年龄较年轻 D. 文化教育水平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一天来到美丽的大蜀山,它突发奇想,从大蜀山“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如果它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D.通过地球卫星获得的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描述的是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
C.海拔高,气候寒冷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2】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
A.藏南谷地的地热 B.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C.风能 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3】对于青藏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的意义叙述有错误的是( )
A.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保护
B.减少常规能源利用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
C.增加了藏民的经济负担
D.极大地改善了藏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为某晚报某年刊登的12月2日部分城市日出、日落时间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 | 北京 | 哈尔滨 | 西安 | 上海 | 成都 | 拉萨 |
日出 | 7:18 | 6:54 | 7:33 | 6:36 | 7:44 | 8:34 |
日落 | 16:50 | 15:51 | 17:35 | 16:51 | 18:02 | 18:56 |
【1】
A. 1小时25分 B. 3小时5分
C. 2小时6分 D. 1小时58分
【2】
A. 西安 B. 成都
C. 上海 D. 拉萨
【3】
A. 冬、夏季分明的高纬度地区
B. 有太阳直射的热带地区
C. 既无极昼、极夜又无太阳直射的温带地区
D. 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的南、北极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There is an old Chinese tale about a woman whose only son died. In her grief, she went to the holy man and said, "What 【1】 (prayer) do you have to bring my son back to life?"
Instead of sending her away or reasoning with her, he said to her, "Fetch me a mustard(芥末) seed from a home 【2】 has never known sorrow. We will use it to drive the sorrow out of your life." The woman went off at once in search of that magical mustard seed.
She came first to a splendid building, 【3】 (knock) at the door, and said, "I am looking for a home that has never known sorrow. Is this such a plac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They told her, "You’ve certainly come to【4】 wrong place," and began to describe all the tragic things that recently 【5】(happen) to them.
The woman said to herself, "Who is abler to help these poor, unfortunate people?" She stayed 【6】 (comfort) them, then went on with her search. 【7】 wherever she went, she found one tale after another of sadness and 【8】 (fortune). She became so involved in other people’s grief that 【9】(final) she forgot about her search for the magical seed, never 【10】 (realize)that it had, in fact, driven the sorrow out of her li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美关系对两国来说深具战略利害,而这种战略利害性从表面上看,似乎呈现出一种悖论:一方面,双方要实现自己的国家战略大目标,离不开对方的配合和协调;另一方面,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又需时时防范对方的潜在破坏或挑战,或者更进一步说,一方国家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很可能是以牺牲另一方的国家根本利益为代价的。……这一悖论实际上涉及贯穿近现代世界历史、从来没有很好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一是守成的大国与崛起的大国如何相处;二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两个大国如何避免冲突。
——摘编自袁鹏《当前中美关系性质刍议》
根据所学知识,围绕二战以来的中美关系,对材料中的“悖论”进行合理的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目前存在着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些步骤的唯一国家。现存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把其他的门打开。
——摘编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一旦打仗,这个计划就吹了,只好拖延。……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新中国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总统采取的“这些步骤”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为什么在当时提出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践这一外交目标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