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碳排放量总体在上升
B.西北地区碳排放量相对小,总体变化不显著
C.东部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
D.中部各省区碳排放量均有大幅度增加
【2】有关影响10年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运输需求与排放总量呈正相关B.人口数量分布与排放量分布一致
C.交通运输技术水平与排放量呈正相关D.经济水平与排放总量呈正相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地层剖面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 ,丙处的地质构造为 ,乙处所形成的的地形为 。
(2)乙地质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3)若该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乙、丙、丁三处中的 处开采合适。
(4)若建设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为好,理由 。图中 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5)修建水库属于改变图中水循环中的 (填序号)环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每年造林约8 000万至9 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 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都使森林减少。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
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
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
B.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
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
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 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B.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C. 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 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平原地区某城市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该城市在中心城区外围建立了 城和 区。
(2)河流为该城市的发展提供的主要功能是 、 。
(3)城市的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对生物的影响: 。
②对气温的影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东非肯尼亚山植被的垂直分带图,读图,完成各题。
【1】该山地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太平洋 B.大西洋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多
B.蒸发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多
C.图示森林带降水量均大于蒸发量
D.造成图示植被带更替的主要因素为水分和热量
【3】Y处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C.亚热带草原 D.亚热带荒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某四国产业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下列产业转移方向最可能的是( )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今后乙国的就业人口转化的趋势将主要是( )
A.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流动 B. 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C. 大量的就业人口面临失业压力 D.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
A. 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 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 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 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4】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
A. 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 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 进口木材,成本低 D. 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