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图22“我国局部海岸带经济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苏东与闽东南海岸线特征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2)比较上述两地海岸带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差异。
(3)从地形和气候说明淮北盐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图”及“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
材料2:“1951一1997年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变化图”
(1)据材料1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 。
(2)结合调水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说明“北水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根据材料二,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的变化,并筒述其原因。
(4)指出图中②地区主要灾害类型,并说明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假定地球上某个纬度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该地最热月气温是2月份,最冷月气温为8月,在8月份时测得该地的等温线如图所示。
(1).若该区域东半部地壳隆起,海拔为0~50米,请问图示地区的等温线作如何变化: 。该区域已隆起成为陆地的区域的东部继续强烈隆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南北走向的高大的山脉,请问该山脉所在地区的等温线作如何变化: 。该山根据成因,类型最可能为 山。
(2).若题(1)中的条件不变,且该地纬度位于30°~40°之间。则此时影响山脉西侧的大气环流是: ,气候特征为: ,植被类型: 。山脉西侧的水循环类型是 ;此季节参与该水循环水量较 。
(3).若题(1)中的条件不变,且该地纬度位于40°~60°之间。该地东西向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山脉西侧主要自然带为 ,山脉东侧主要景观形成原因是: 。影响山脉东侧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 ②水源 ③光照 ④市场 B.①水源 ②地形 ③热量 ④市场
C.①地形 ②国家政策 ③土壤 ④科技 D.①热量 ②土壤 ③地形 ④国家政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试题。
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汇合形成的狭窄气流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 据此判断1~2题。
1.受热带辐合带控制的地区
A.气旋活动频繁 B.气温年较差大
C.盛行下沉气流 D.位置随季节变化
2.热带辐合带控制地区最主要的降水类型是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12月7日至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最终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据此回答下面试题。
1.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的是
A. 海平面上升 B. 粮食减产 C. 物种灭绝 D. 火山地震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①喜马拉雅山雪线会降低 ②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③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④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应对气候变化
①发展低碳能源经济 ②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 ④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东部地区不同月份的雨带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雨带推移的时间顺序,将A、B、C、D重新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带的推移主要是由__________风的进退决定的,雨带的降雨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雨。
(3)据图说明我国南方雨季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则相反。
(4)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象对应的是______图,与华北平原春旱对应的是______ 图,与伏旱天气对应的是_______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甲图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
乙图②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 、 、 。
(2)②地所在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其迁移方向是
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
(3)丙图中的Ⅰ、Ⅱ两条人口数量变化曲线,能反映乙图P城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
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