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甲是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图乙是其区域简图。
(1)读甲图,描述回归线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分析乙图中M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3)乙图中大陆西侧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成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农业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新型生产。
材料2:丹麦于195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工厂,自此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发展,2014年,日本在宫城县建设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全部采用人工照明的农业工厂。
(1)从气候的角度简析促使丹麦发展农业工厂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日本大力发展农业工厂的社会经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拥有7 000多年稻米栽培历史的中国,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大米故乡,日本稻种即引自中国。目前日本大米却成为中国游客的一个抢购目标,有人甚至不惜花近1 500元人民币买5千克的日本大米;有消息称东北盘锦地区引种日本大米品种“一目惚”,并以订单方式销往日本。图甲中阴影部分为世界水稻主产区,图乙为日本农场工人利用遥控直升机为农田喷洒农药。
图甲
图乙
(1)描述图示水稻主产区的共同特点。
(2)分析日本水稻产区比其他水稻主产区具有的优势。
(3)对比东北与日本的气候、地形、土壤、人口等地理知识,分析“盘锦地区引种日本大米并销往日本”信息的可信度。
(4)中国人抢购日本大米对我国水稻生产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 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资源开采过多
B. 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C. 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舞动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读下图,回答下题。
【1】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
A. “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B. “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 “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 D. “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2】“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
A.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B. 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C. 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D. 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测风塔基与湖面最大高差可达( )
A. 599 B. 499 C. 399 D. 299
【2】下列有关甲~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适合观赏日出 B. 乙处宜作露营场地
C. 丙处可赏湖光山色 D. 丁处易受山洪威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以下单选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 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 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 ①处和③处 B. ①处和④处
C. ②处和③处 D. ②处和④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A. 稻田 B. 鱼塘 C. 果园 D. 菜地花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济南市正在建设“海绵城市”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强降雨时“城中看海”的问题,以“修大管子”为主的城镇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理念正在发生彻底转变。“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回答下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A、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B、使地下水量减少
C、延长径流领取时间 D、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3】济南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