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城市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城市提高人口迁入门槛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
③城镇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需求量增大④“空巢村”的大量出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发展建立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A. 东欧工业区,北美工业区
B. 辽中南工业区,长三角工业区
C. 京津唐工业区,珠三角工业区
D. 西欧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M、N是世界著名河流,两河共同的特征是 ( )
A. 上游多峡谷,落差大 B. 下游补给量大
C. 水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D. 支流少
【2】乙图中①②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 ①地:热带雨林带,纬度 B. ①地:热带草原带,地形
C. ②地:热带雨林带,地形 D. ②地:热带草原带,洋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各题。
【1】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全年盛行西风,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B.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
C. 地形以山地为主,海岸线曲折
D. 年降水量岛屿东岸比西岸多
【2】图中寒暖流交汇处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其成因是( )
A. 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B. 千岛寒流与北太平洋暖流交汇
C. 北大西洋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D.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通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河西走廊矿产资源丰富,区内有玉门石油、山丹煤田、九条岭煤矿、金昌镍矿及镜铁山铁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绿洲是浩瀚沙漠中的片片沃土,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下图为我国河西走廊部分地区示意图。
(1)说出甲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述图示地区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自然困难。
(3)简述兰新线建成对河西走廊地区的重大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乌克兰面积的三分之二为黑土地,占世界黑土总量的1/4,森林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乌克兰南部是前苏联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区内采矿、冶金(钢铁)、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等工业发达。流经首都基辅的聂伯河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读乌克兰地形及黑土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乌克兰的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 黑土是在暖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B. 乌克兰有世界最大的黑土分布区
C. 第聂位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 乌克兰大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2】尼古拉耶夫有“乌克兰船都”之称,其发展造船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A. 钢铁工业发达,原料丰富 B. 造船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C. 濒临地中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 D. 邻近欧洲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3】有关第聂伯河航运价值,叙述正确的是
A. 第聂伯河流域地势平坦,水流平缓,航运价值较高
B. 河流流经温带地区,河流结冰期较长,航运价值不高
C. 流域内河流含沙量较高,泥沙淤积程度高,航运不便
D.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布均匀,航运价值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2年,中央电视台作为全球电视媒体首次对“第七大自然奇迹”--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让国内观众近距离感受了那悲壮的史诗般旅程,真实生动呈现了一场原始自然生态下物种迁徙的“视听盛宴”。我们看到的这支迁徙大军,穿越狮群、猎豹们埋伏的草原,强渡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大批的角马在路上毙命的同时又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
下图为该区域的动物迁徙路线。
材料二 在东非国家肯尼亚西北部荒凉的沙漠与戈壁滩上横亘着一个狭长的湖泊--图尔卡纳湖,它是东非大裂谷和肯尼亚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中渔业资源丰富,图示范围以北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为东非高原,N区域是查尔比沙漠。(见下图)
(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简析该区域地形对其主要植被的影响。
(2)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央视记者在漫长的直播路程中,在甲地遇到的狮群最能说明甲地有利于狮群生存的自然条件。
(3)肯尼亚西北部及N区域接近赤道,但常年少雨形成荒漠,请解释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