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从上海浦东通往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长江隧桥工程,采用“南隧北桥”(预留轨道交通线)的建设方案,西南起浦东五号沟、经长兴岛,东北止崇明陈家镇,全长25.5公里,其中长江隧道长约8.9公里,长江大桥长约10.3 公里。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有关图中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分布和原因的叙述
A. 分布在城市的主城区 劳动力资源丰富
B. 分布在城市的东南 海运便利
C. 分布在城市的西北 便于长江的水运
D. 分布在城市外围 地价便宜
【2】崇明岛越来越成为上海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的原因是
A. 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B. 地理位置靠近,海运便宜
C. 上海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市场需求量增大
D. 上海长江大桥开通,交通快捷
【3】上海长江大桥采取“南隧北桥”的原因:
A. 地质条件复杂
B. 长江水文条件复杂
C. 天气多变,多台风
D. 保证长江主航道的畅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如果在图中AB处修建水库大坝,坝顶高程为152米,坝高可能为
A. 52米 B. 70米 C. 102米 D. 120米
【2】大坝建成后,当水库的蓄水位达到150米时,下列四地中肯定被淹没的是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乙 D. 丙
【3】该水库放水时,在坝前会形成一道道壮观的人工瀑布。若要拍摄一张该景观的照片,图中四个地点中最佳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不同距离条件下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两种运输方式的竞争关系模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可知,两种运输方式竞争最激烈的运距是( )
A. 0—600KM B. 900—1100KM C. 1200—1600KM D. 大于1800KM
【2】兰州至乌鲁木齐高速铁路时速设计,最重要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 大风日数多,风力强 B. 冻土层厚,冰川广布
C. 穿越河谷多,沙漠广 D. 干旱少雨,缺乏水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甲乙表示近地面,①②③④表示简单的热力环流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④处空气上升是因为近地面气压高
B. ②处空气下沉是因为高空气压高
C. 甲处气温低、气压高,空气上升
D. 乙处气温低,空气冷缩下沉
【2】关于右图气压大小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丁>丙 B. 乙>丙>丁>甲
C. 乙>丙>甲>丁 D. 乙>甲>丙>丁
【3】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甲点表示陆地、乙点表示海洋,则此图所示情形为( )
A. 白天的海风 B. 夜晚的海风
C. 白天的陆风 D. 夜晚的陆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港珠澳大桥采用桥隧结合方式,大桥主体工程长29.6千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届时由香港开车到珠海或澳门,只需要15~20分钟,而目前行船需1个小时。读大桥设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1】大桥采用桥隧结合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减小对当地生态的破坏
B. 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术难度
C. 当地地质基础不稳定,不利于桥梁的建设
D. 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2】有关大桥建设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区域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②促进珠江东岸现代产业地带的形成和发展 ③有利于保持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④澳门将成为继香港之后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a)中CAB为晨昏线的一段,请将其转绘到图(b)中,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写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3)分别写出图(b)中a、c、d三点中地转偏向力和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
(4)计算a点的昼长;d点的日出时间及其正午太阳高度。
(5)说明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及公转速度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
(2)上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说明判断依据。
(3)在图中箭头①处画出气流所受的力。
(4)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