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美国遭受严重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美国与阿富汗塔利班之间局势紧张,大批阿富汗平民穿越边境逃往邻国巴基斯坦
B.由于X村的土地被Y城征并,X村村民户口改为Y城户口
C.四川省某村民外出三年在珠海打工
D.犯罪分子潜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
(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
(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4)简述甲、乙、丙三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相同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太阳年辐射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 兰州 B. 台北 C. 上海 D. 昆明
【2】重庆比上海年太阳辐射量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高 ②阴雨天多 ③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散发 ④日照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 北京、海口、贵阳 B. 上海、重庆、台北
C. 昆明、兰州、郑州 D. 福州、广州、成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煤炭外运主要线路图
(1)读图,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试简要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火)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
(3)简析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哥本哈根会议向全人类提出了“低碳减排”要求,以下做法符合这个要求的是①烧煤做饭改为烧柴;②发展沼气,改变能源结构;③街道彻夜灯火辉煌;④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⑤经常使用一次性用具。( )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美国农业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附近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是
A. 传统工业和乳畜业。 B. 高技术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C. 新兴工业和水稻种植业 D. 分散型工业和密集型农业?
【2】图中带标号的四个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松嫩平原大体相同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B. 不利于扩大相关产业
C. 有利于水污染的治理 D. 不利于提高经济收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世界四大渔场附近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四渔场中成因与其他三大渔场不同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有关①洋流性质和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暖流 北半球大洋西岸 B. 寒流 北半球大洋东岸
C. 暖流 南半球大洋西岸 D. 寒流 南半球大洋东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3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时期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时期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此回答问题。
【1】t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①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②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③洪峰流量和出现频率增多
④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覆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