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的问题是 , 说明。
(2)关于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结合下面热点材料和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2013年6月20日国际商报报道,甘肃是我国能源、矿产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甘肃自然条件较差,生态脆弱。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强度开发,主要依赖资源优势的发展,成了不可能走下去的路子。在此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的旧“两高一资”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转变,是甘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甘肃“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1)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并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
(2)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哪些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结合图乙,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其划分主要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B.各层岩浆比例的不同
C.各层质量的不同
D.各层厚度的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978-2008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移动不规则,向东移动频率最高
B. 移动距离: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
C. 移动速度:南北方向稍快于东西方向
D. 2000年后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
【2】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移动原因,合理的是
A. 1996-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与自然灾害有关
B. 2007-2008年,人口重心北移与生态移民有关
C.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的主导因素
D. 人口重心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
(3)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4)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岩石或沉积物按形成的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
A.花岗岩、砾岩、页岩、沉积物
B.砾岩、页岩、花岗岩、沉积物
C.砾岩、页岩、沉积物、花岗岩
D.沉积物、页岩、砾岩、花岗岩
(2)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断层北侧的岩层相对上升
B.甲处山谷由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
C.乙处为年轻的背斜山
D.丙处易出露泉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的省份,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可以全程自流的调水工程。读河南省地形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1】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地形起伏 B. 水源供应 C. 降水总量 D. 城市分布
【2】【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受水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A. 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河道淤积 B. 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威胁
C. 有利于减轻土地的盐碱化问题 D. 回补地下水,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反映了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例如,利用0.4~0.5微米波段的照片,发现 反射率最高。利用0.5~0.6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沙漠与小麦、湿地区分开;利用0.7~0.9微米波段的照片发现________与________ 反射率差别较大。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北两极冰川以及大陆冰川的加速融化引起警惕。根据图中对比雪和沙漠两者,使气温昼夜温差更大的是 ,原因是 。
(3)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请简要说出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成都作为四川省会、西部中心城市,对外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下图为成都市2001-2008年人口增长统计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总人口数、户籍人口数、迁入率、机械增长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迁入率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人口变化给成都市带来的影响是
A. 老龄化趋势加剧 B. 社会公共资源相对不足
C.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产业结构升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