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某农作物产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农作物是( )
A. 水稻 B. 玉米 C. 小麦 D. 棉花
【2】【2】该作物在西半球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季风水田农业 B. 商品谷物农业
C. 种植园农业 D. 大牧场放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梅尔半岛是亚洲最北半岛,大部分属于苔原带,海岸线曲折。每年到6月中旬,一段非同寻常的周期便开始了。冰雪融化,河流和溪水又开始流动,生命迅速开始暴发,发芽的植物迅速布满沼泽地和池塘,而昆虫则在此时产下数百万计的卵,吸引了众多鸟类来此地繁殖后代。 迪克森是北极航线上的重要港口及燃料补给基地,人口约3000人,三十年代中期随北极航线开发而兴起。下图为泰梅尔半岛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述泰梅尔半岛上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评价泰梅尔半岛作为候鸟繁殖地的条件。
(3)结合该地区的生物资源优势,指出迪克森最主要的农业部门,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恒河入海口地区水系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恒河入海口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乳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下列措施有利于恒河入海口地区农业发展的为( )
A.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
B.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机械化生产
C.加强水利建设,减轻旱涝灾害
D.建设人工草场,提高土地载畜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90年和2010年内蒙古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 人口性别比 B. 老年人口比重
C. 青壮年人口比重 D. 少儿人口比重
【2】1990年内蒙古劳动年龄(15-60)人口结构特点的主要成因是
A. 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推行 B. 大量人口迁往东部沿海地区
C. 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吸引大批劳动力迁入 D.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沿我国36°N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中国是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图中C、D、E、F四个地区,水能资源最丰富是
A.E地区 B.C地区 C.F地区 D.D地区
【2】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景观与其叙述相一致的是
A. B地形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冰川广布,地形平坦
B. D地形区由于严重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C. A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位于中国与尼泊尔的交界地带
D. F海洋是中国的内海之一,在该海洋旁有中国的两大工业基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曾经发生6.5级地震。地震造成昭通市和曲靖市108.84万人受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这次地震发生在下列哪个省级行政单位
A. A B. B C. C D. D
【2】与该省区相符的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的作物熟制是
A. 水稻 一年两熟到三熟 B. 水稻 一年三熟
C. 小麦 一年一熟 D. 小麦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3】图中,北回归线穿过的B、C两省的简称依次是
A. 辽 鄂 B. 云 粤 C. 滇 桂 D. 秦 鲁
【4】图中,属于沿海省份的代表字母是
A. A和B B. B和C C. C和D D. A和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交通与城市区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沿河、沿海可以形成城市轴线B. 扬州是 “火车拉来的城市”
C. 宝鸡是靠铁路兴起的城市D. 向交通便利地区区集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中亚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近年来我国在此参与投资兴建了多条油气管道,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读图甲、图乙,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说明阿姆河上游地区的降水特点。
(2)阿姆河最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3)简述我国通过陆路管道从中亚地区进口油气资源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区域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等温线分布情况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 8月某日的13时 B. 8月某日的22时
C. 1月某日的22时 D. 1月某日的13时
【2】【2】此时图中甲处盛行
A. 夏季风 B. 冬季风 C. 海风 D. 陆风
【3】【3】图中沿39°纬线东西两端温差较大的影响因素是
①海陆分布 ②地形 ③洋流 ④季风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