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的是北京时间6月22日11时52分在高纬度上空俯视地球能见的昼夜分布示意图,N为极点,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7.该日,有关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E点
B.B点和C点的昼夜长短变化一致
C.C点昼长夜短,D点昼短夜长
D.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相等
8.有关图中A点和C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地处亚马孙平原 B.A点为热带草原气候
C.C点地处印度洋板块 D.C点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地1月1日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图”,回答下面试题:
11.该地可能是
A.长白山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12.如果该地现象是由于地面辐射引起的,那么该现象最强烈的时间是
A.日落后 B.日出前 C.日出后 D.日落前1~2小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下面试题。
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本地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铜矿石B.石油
C.铝土矿D.石灰石
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①改善了环境质量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④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目前,对山西省煤炭市场形成挑战的是
A.其他地区煤炭产量逐年提高
B.臭氧层破坏
C.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D.南水北调计划的实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某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及C地区某地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该问题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5分)
(2)B地形区为____,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5分)
(3)你认为治理该地区荒漠化应采取哪些措施?(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如图5)。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叙述不合适的是 ( )
A.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C.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
D.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区工农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加快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建设
B.宁夏农业可大力发展枸杞、番茄等“红色产业”
C.广西、甘肃是该地区水电输出最丰富的地区
D.陕西和山西是我国苹果、柑橘的优势产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
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
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沧州—石家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试题。
5.序号①②③地形单元与地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冲积扇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B.①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C.①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冲积扇平原
D.①冲积平原②冲积扇平原③滨海平原
6.该区域中、低产田主要分布的地貌单元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
7.与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相比,该耕地中突出的限制因素是()
①干旱缺水②盐碱化③土壤侵蚀④低洼易涝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甲为某国轮廓图,读图回答:
当图甲中A旗杆正午的影子如图乙所示时,且影子处于一年中最短,图甲中①②③④地的旗杆无影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若此时A旗杆的正午影子处于一年中最长,那么
A.纽约曙光初现 B.亚平宁半岛上和风细雨
C.圣地亚哥天气干热 D.孟买正受到西南气流的洗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A是图B中两个地区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映图B中甲地区气候状况的是图A中的 图,该地 区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是 。
(2)依据图A中属于乙地区的气候资料,简述影响乙地区农 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 其发生的月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