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读右图回答下面试题。
图中三种符号分别代表美国三种农作物的分布,这三种图例对应的农作物依次是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蔬菜、水稻
C、大豆、甜菜、蔬菜 D、甜菜、小麦、棉花
关于图示的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地中海气候 B、乙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
C、丙地降水最少 D、丁地工业以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著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世界某海岛位置图,回答下面试题。
该岛位于北京的 (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该岛出现最大范围极昼的南北跨度约有( )
A.180千米 B.1800千米 C.400千米 D.4000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13~14 题。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匾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我国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 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 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 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冲击 ④ 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中等值线是海洋等降水量线,阴影为黑夜。读图完成下面试题。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 )
A.7:20 B.19:20
C.8:40 D.19:40
甲海域比同纬度海域降水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寒流的减湿作用 B.山地的背风坡
C.副热带高压控制 D.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当阴影部分面积达一年中最小值是 ( )
A.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B.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
C.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D.L河处在丰水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地理一环境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节能减排是我国近期工作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将成为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内容。结合我国1978-2006年能源消费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近3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逐年增多,试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征及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对世界的承诺,请就此提出合理的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和城市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该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指出分布特点。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3)20世纪50年代,在甲、乙之间的地区大规模垦荒,请说明对土地产生的影响并简要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丙地大量引河水灌溉会对湖泊产生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岩石与1月均温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形成岩浆岩的物质来源于 ( )
A.岩石圈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图中 ( )
A.甲地可能发现地下溶洞 B.乙地的河流自南向北流
C.乙丙相对高度小于1000米 D.夜晚时,风从丙地吹向乙地
该区域 ( )
A.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 B.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典型粮食作物为水稻 D.地形的形成仅受内力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岩石与1月均温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形成岩浆岩的物质来源于 ( )
A、岩石圈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图中 ( )
A、甲地可能发现地下溶洞 B、乙地的河流自南向北流
C、乙丙相对高度小于1000米 D、夜晚时,风从丙地吹向乙地
该区域 ( )
A、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 B、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典型粮食作物为水稻 D、地形的形成仅受内力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高¥考^资@源*网下表为中圆径流带主要特征值,据此回答下面试题。
径流量 | 降水量(毫米) | 径流深度(毫米) | 蒸发量(毫米) | 径流系数(%) |
A | <200 | <10 | <200 | <10 |
B | 200-400 | 10-50 | 200-300 | 10-20 |
过渡带 | 400-800 | 50-300 | 300-400 | 20-40 |
C | 800-1600 | 300-900 | 400-700 | 40-60 |
D | >1600 | >900 | >700 | >6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